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招商引资 > 全州招商引资 > 全州招商引资

投资指南解读——园区介绍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126.89平方公里,辖东川、甘河、南川和生物科技四个工业园区, 2007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1010月生物科技产业园区被国务院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西宁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2亿元,同比增长25.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7.5亿元,同比增长27.4%,占全省的25.3%;完成工业投资266.2亿元,同比增长20.9%今后五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加快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和以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延伸发展有色金属、化工、藏毯、绒纺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争取到“十二五”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两番、年均增幅达到30%以上,成为青海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区、新兴产业的聚集区、科技创新和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东川工业园。规划面积12.79平 方公里,主要利用青海省丰富的矿产、水电等资源,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引进建设了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光伏组件、铝合金加工、六氟化硫、高性能 陶瓷等一批项目。园区将努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重点建设硅材料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和铝、铜、锂、镁 等有色金属产业精深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甘河工业园。规划面积34平 方公里,依托青海省丰富的电能、天然气、矿产、盐湖等资源,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和化工产业,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铅、锌、铝、 镍、铬、硅等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生产企业集群。园区将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重点建设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和产业链延伸项目,打造青海省有色金属基础材料生产 和加工基地。

南川工业园。规划面积53.1平 方公里,主要依托青海省内丰富的牛、羊毛绒等特色资源,形成以藏毯生产为龙头、以牛、羊、驼“三绒”纺纱、针织等毛纺产品生产为主的纺织工业体系。园区将 努力打造集藏毯原辅材料中心、研发中心、展览中心和交易中心为一体的“世界藏毯之都”发展以锂电池原料、风能设备制造为主的新能源产业。

青 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生物科技产业园、装备制造园、大学教育园、农业产业园组成。目前,园区已初步形成了以中藏药加工、生物技术、绿色食品加工为 主导的产业集群。园区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特色产业,打造全国藏药产销中心;以大型精密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改装 汽车、风能成套设备等为主要产品的新型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建设青藏高原特色动植物加工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基地和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基地。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规划面积25.6万平方公里,200510月由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的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也是国家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已形成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和多金属采选冶炼为主的产业格局。2012年,试验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96亿元,同比增长4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5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省的39.6%;完成工业投资211.5亿元,同比增长59%今后五年,将按照“一区四园”的部署,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加快推进七大主导产业体系建设。“一 区”即: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四园”即:以构建国家重要钾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产业基地为核心的格尔木循环经济工业园;以构建国家重要的碱化工、锶 化工产业基地为核心的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以构建国家重要的盐湖化工、能源、铅锌产业基地为核心的大柴旦循环经济工业园;以构建青藏高原重要的煤焦化 工、特色生物产业基地为核心的乌兰循环经济工业园。七大主导产业体系是,以盐湖资 源开发为龙头的盐化工循环产业,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的金属冶金产业,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的油气化工循环产业,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前提的煤炭 综合利用产业,以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以太阳能、风能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以盐湖化工及轻金属新材料开发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

格尔木工业园。规划面积92.67平 方公里,分为盐湖化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三个循环经济专业区,主要依托格尔木周边丰富的盐湖、天然气、黑色及有色金属资源,发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 工、有色金属三大产业,通过三大产业间产品、副产品或废弃物的物流、能流交换,进行产业链延伸和耦合,逐步形成以钾、钠、镁、锂、硼等盐湖资源精深加工、 循环利用和产业延伸为特点的综合开发格局,建成全国最大的盐湖化工、大型钾肥生产基地和区域性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德令哈工业园。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利用德令哈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石灰石、石英等非金属矿资源和钠盐、天然气资源,以盐碱化工、煤焦化、生物医药、硅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发展纯碱、烧碱、电石、PVC、氯化钙、氧化镁、有机硅等相关产品,构建两碱化工、新型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我国主要的“两碱”生产基地和区域性煤焦化产业基地。加快发展锶、水泥、高原生物制品等产品。

    大柴旦工业园。规划面积34.6平方公里,分为锡铁山铅锌尾渣与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精细化工产业区、饮马峡盐湖化工与煤炭资源清洁利用产业区和大柴旦盐化工产业区。利用大煤沟、鱼卡、马海湖、大盐滩、昆特依、锡铁山等地丰富的煤炭、盐湖、有色金属资源,建设盐化、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重点启动天然气-煤化工-能源-体化、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煤电化一体化等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发展动力煤、电力、甲醇、电石以及铅锌、黄金、硼酸、硫化碱等产品,着力构建盐湖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有色冶金循环经济产业链。

乌兰工业园。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主要利用木里丰富的焦煤资源、盐湖资源和电力资源,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以焦煤资源开发和清洁利用、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为特色,以现有煤焦产能为基础,积极推进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配套支撑格尔木、德令哈工业园产业发展,构建煤--化一体化产业链,加快发展煤焦油精制、焦炉煤气制甲醇、甲醇系列产品及精制盐、金属钠、硫酸钾、甲醇钠、氯苯、双乙醇钠等下游产品,实现煤化工和盐化工的融合发展。启动特色生物产业发展项目,形成西部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基础和产业集群。

 

海东工业园区 

海东工业园区于20112月成立。园区下辖临空综合经济园、乐都工业园、民和工业园,互助绿色产业园,规划面积88平方公里,共划分为“一区四园八片区”。园区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兰青铁路、兰新高铁、兰西高速、109国道贯穿东西,西宁机场紧靠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园,形成了畅通无阻的交通网络。区内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有色金属、特钢、生产性服务业等八大特色产业。2012年,海东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56.6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13%;完成工业产值52.3亿元,同比增长5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1亿元,同比增长64%,占全省的2.35%

临空综合经济园。规划总面积37平方公里,共分为三个片区,其中:平西经济区规划面积17.3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光伏设备制造、汽车发动机制造、电子信息、储能材料及组件、高原富硒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配套完善中关村青海创业基地、中小企业园、现代物流保税区(B型);平东经济区规划面积3.7 平方公里,将依托区内现有高精铝板带产业,主要发展铝基合金及各种特种型材、包装铝箔等下游产品深加工;平北经济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主要打造铝、铜、镍等有色金属产业,建设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及不锈钢产业基地。

中关村青海创业基地将依托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以智力密集为依托,以开发高新技术和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国际化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建设成为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

中小企业创业园将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和人文优势,建设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配套协作、产业衔接较为紧密的中小企业集群,将中小企业培育壮大,使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把创业园建设成为园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乐都工业园。规划面积约18平方公里。共分为北区和西区,其中:北区以青海康泰铸锻公司为龙头,以大型精密铸锻制作为核心,发展铸锻产业,配套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工业、电力工业的基础配套产品;西区主要发展玻璃、PVC制品、镁合金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

民和工业园。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分为东区和西区,其中东区打造轻质合金材料生产基地;西区建设大宗工业产品及原材料物流中心,完善物流配套,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精深加工产业。

互助绿色产业园。规划面积为8平方公里,以青稞酒酿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高原特色生物制剂和民族旅游工艺品等为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