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招商引资 > 全州招商引资 > 全州招商引资
投资指南解读——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超过万亿元,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差距显著缩小。

——特色产业显著提升。调结构、转方式取得显著进展,特色产业规模壮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矿产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成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地和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扶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重要民生指标争先进位。

——社会管理显著提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格局逐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明显,民族工作和宗教事务管理进一步加强,群众的安全感、公平感不断增强,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更加牢固,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生态文明显著提升。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完善,绿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植被和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地位进一步巩固,努力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青海形象显著提升。社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名省地位逐步确立,高原旅游名省影响不断扩大,大美青海内涵更加丰富、品牌更加响亮,成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地和重要的世界高原旅游目的地。

 

◎全面实施“三区”发展战略

建设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坚持以循环经济统领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围绕建设5个千亿、10500亿元重大产业基地,重 点抓好盐湖钾肥扩能及综合开发钠、镁等深加工项目,完善提升盐化工、新型材料产业链;支持大型煤基多联产项目,加快构建从煤炭开发、到焦炉煤气及多气源制 甲醇、到烯烃及系列化工产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链;支持从锂资源开发、到锂电池正级材料、储能及动力电池等关键节点项目,构建锂电产业链;支持多晶硅、单晶 硅、切片、光伏组件规模化、一体化项目,做强完整光伏产业链;大力发展铝合金、铝型材以及重质高强合金、高韧性合金和铝镁、铝锂、钛合金等轻质合金等,构建钾及盐化工、锂及锂电池、烯烃及精细化工、铝精深加工、硅材料及光伏产业、地毯及绒纺、钛合金及精深加工、黄金冶炼及精深加工、铜铝箔及电子材料、PVC精深加工等10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为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坚 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积极探索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加快建设海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海南生态畜牧业、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黄南有机 畜牧业四个示范试验区,加快建设油菜、马铃薯等特色制繁种基地,尽快形成沙棘、枸杞特色种植加工营销产业链,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园,打造“世界牦牛之 都”、“中国藏羊之府”等高原生态有机品牌。加强生态保护,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三江源、青海湖等生态屏障保护,不断推进青海绿色文明崛 起,巩固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战略地位,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生态支撑。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面实施青海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和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等文化品牌,推动黄南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全国一流藏文化基地,打造果洛格萨尔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扩大“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影响,培育壮大藏毯、昆仑玉雕、民间工艺等特色工艺美术产业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以大美青海品牌为主打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繁荣之路,进一步提升“大美青海”旅游品牌,打造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突出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与中介、商贸餐饮、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和商务会展等十大产业,使旅游业成为推动发展的支柱产业。

 

 

投资领域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扩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深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推进资源、产品、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园区、区域全面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提升,不断增强全省经济综合竞争力。

低碳、绿色、集聚、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领域。立 足我省处在工业化中期的阶段特点,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钢铁、轻工纺织、生物十大特色工业,着力推 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促进产业融合、立体紧密产业关联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促进工业结构加快向特色优势型、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和 园区带动型转变。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特种钢等传统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先进产能比重, 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建成全国最大的盐湖化工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水电、有色金属、新型煤化工和特种钢基地。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从光电转换材料到智能 化电网的完整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大规模太阳能发电基地。开发高原风电机组,培育风能产业链。打造以铝、镁、锂、硅、钛等为重点的新型电子、新型合金、新型 化工、新型建材产业链,建成全国重要的特种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打造国际藏毯基地、藏医藏药基地。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深入实施“双百” 行动,加快引进和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成长性的大型企业、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主体规模。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能广泛吸纳就业的“专、精、特、新”中 小微企业,促进完善循环工业产业链。推动园区跨越发展。按照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的原则,推进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 区和海东工业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矿区建设工业集中区,鼓励青南地区发展“飞地经济”,形成各具优势、关联互动、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完善基 础设施,强化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融合,增强园区集聚带动效应。

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组织化的生态农牧业领域。青 海农业耕地面积少、畜牧业发展水平低,农牧业现代化必须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之路。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牧 业,用服务业的方法经营农牧业,推动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式发展,鼓励发展循环生态农牧业。继续实施河湟流域八个百里万亩(万头)工 程,在加快培育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中藏药、特色果品、牛羊肉、奶牛、毛绒、饲草料等十大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加快建设油菜、马铃薯等特色制繁种基 地,加快形成沙棘、枸杞特色种植加工营销产业链,加快发展“富硒”产业园,加快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打造高原生态有机品牌,着力提高 农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优化农牧业生产力区域布局,加快建设海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海南生态畜牧业、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黄南有机畜牧业四个示范试验 区,发挥好各类农牧业示范园区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扶持壮大农牧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力度,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广良种、良畜和先进实用技术,充分运用信 息网络技术,切实提升农牧业科技应用服务水平。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创新农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推进“菜篮子”工 程建设,提高主要农畜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千 方百计促进农牧业稳步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区和谐繁荣。

现代服务业领域。把 推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培育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与中介、商贸餐饮、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和商务会展等 十大特色服务业,不断挖掘巨大的需求潜力。坚持以高原旅游名省建设为目标,以大美青海品牌为引领,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增加旅游产品供给,加强旅游基础设施 和软环境建设,建设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整体提升景区建设水平,实现旅游综合交通设施、产业要素、 总收入“倍增”,打造国际性、复合型、四季游的高原旅游目的地。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要素集聚水平和配置能力,努力建成青藏高原 金融发展繁荣区、金融生态环境优质区和金融运行安全区,使金融业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打造物流园区,完善物流节点,改造提升兰青铁 路与青藏铁路物流、重要国省干道公路物流以及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航空物流等物流通道,逐步完善物流体系,提高物流网络覆盖面。同时,加快发展养老、家 政、社区服务等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商务服务、工程设计、信息咨询、物联网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 机结合、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