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政策咨询 > 政策法规动态 > 政策法规动态
省金融工作办公室:柴达木循环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及下一步主要工作措施作汇报发言:
 一、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自2010年我省启动实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奋力推进“三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全省金融系统积极创新举措,力促金融与循环经济互动共赢,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
从金融运行主要指标看。2010年至2013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为己任,累计投放信贷资金223.45亿元,重点支持了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煤化工等支柱产业发展和海西城乡一体化建设。各项贷款余额从2010年末的174.55亿元,增加到2013年末的375.03亿元,年均增速29.04%,比全省平均增速高5.9个百分点;直接融资从2011年末的4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31亿元,年均增速38.79%,占全省直接融资总额的46.6%。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大幅增长,标志着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逐年加大。
 今年一季度,海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64%,比全省贷款余额增速高2.9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贷比达101.9%,比全省存贷比高12.87个百分点,信贷资金投入持续稳定增加。
 从金融业改革发展情况看。目前,海西共有银行19家,保险机构17家,证券公司1家,投资公司7家,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7家(正在申报待批的有8家);成功改制设立柴达木、格尔木农商行,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格尔木市成功创建为全国首个“金融生态示范市”,乌兰信用县创建通过省级验收。同时,近几年海西相继出台《海西州系统性融资规划》、《海西州财政性资金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放考核办法》、《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使用办法》等,有力地推进了金融业改革发展,为金融更好地服务于柴达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从融资规模在全省的占比看,2013年,海西社会融资规模占全省的14.99%,各项贷款余额占全省的11.04%,新增贷款余额占全省的8.8%。海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但信贷投放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左右,信贷资源占比相对偏低。
 (二)从当前企业运行情况看,一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紧张,新产品开发及后续建设项目资金不足,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质押物,贷款难问题突出。二是企业货款回笼慢且多为承兑汇票,致使企业资金运转困难加剧。三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单一。上市和挂牌企业不多,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不强。
以上两个方面的困难问题也反映出,海西金融要素集聚、配置和利用水平与循环经济先行区发展规模还不相匹配,金融服务模式需进一步创新,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支撑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效能需进一步提升。
 三、下一步主要工作
 (一)坚持政策引导,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及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对循环经济特色优势产业信贷准入、信贷规模、直贷项目等方面的倾斜支持。牢牢把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财政撬动手段,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力争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幅不低于上年。
 (二)借力资本市场,积极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加快推动企业上市进程,推动藏格钾肥尽快向中国证监会申报上市材料,支持冷湖滨地钾肥做好规范改制工作。抓住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的有利时机,筛选和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充分发挥省股权交易中心“价值发现”、“上市孵化”功能,引导中小企业进行挂牌融资。同时,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方式,持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借力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三)强化外引内联,加快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坚持借助外力,做大海西金融业总量,积极引进有实力的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入驻海西,为壮大海西金融业引进资源、注入活力。支持柴达木、格尔木农商行增资扩股、做大做强,加快推进乌兰、都兰、天峻农信社股份制改制步伐。探索设立中小型银行、村镇银行及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提升金融业发展实力和服务效能。
 (四)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效能。针对中小微企业“担保难”、“融资难”问题,积极推广应用无形资产质押和股权、应收账款、动产等抵(质)押及供应链融资、小额贷款信用保险、信贷保证保险等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国开行开发性金融优势,通过政策引导、融资推动和省级统贷模式,为德令哈、格尔木为重点的柴达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融资支持。积极开发“专项金融债”、市政债等产品,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针对“三农三牧”发展,积极推广以土地承包租赁为链接的租赁权抵、质押贷款等信贷新产品,依托财政支持积极推进政策性农牧业保险,逐步扩大海西农业化产业化经营的保险覆盖。同时,在海西率先探索推进财金互动模式,对有财政资金投入的经营性收益项目,以部分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跟进,建立共同投入、共担风险的机制。对有财政资金长期稳定投入的公益性项目,推行金融资本先行投入、财政资金逐年还本付息的“过桥”模式,为优势产业、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提供更加有效地融资支撑。
 (五)力促平台建设,延伸拓展金融服务触角。积极推进担保平台建设,加快完善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有机结合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民间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民间投资的规范发展和有效集聚,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融资平台建设,通过财政资金、经营资产注入等方式,进一步做实做强柴达木建设投资公司、海西州投资发展公司。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依托财政支持,推动金融机构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尽力扩大乡镇、矿区、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
 (六)强化绿色理念,强化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要立足推进产业融合、产业集群和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绿色信贷产品、保险产品和股权债券融资产品,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循环利用等项目,加大对全产业链融资、补链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通过金融支持的导向作用,为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2014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