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柴达木日报记者 马春香
从高空俯瞰海西广袤的土地,满眼皆是茫茫的戈壁荒漠。然而,在苍茫大地上深蓝色的光伏板熠熠生辉,随风旋转的大风机和高耸入云的吸热塔“追风逐日”,在这里,特殊的“风光”也在焕发着光彩……
谋篇布局 聚力发展
回顾我州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壮大的历程,除了境内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等优势外,更得益于海西举全州之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决心。
近年来,我州依托域内丰富的光照、风能、未利用地资源优势,按照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定位要求,坚持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用能方式优化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基建,以光伏、光热、风能发电和园区建设、电网建设、储能电源、装备制造、消纳输出、运营维护等配套产业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多点发力,加速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取得初步成效,为“四地”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我州通过强力推进光伏、光热、风电以及配套储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格尔木东出口、乌图美仁,德令哈西出口等8个清洁能源基地初具规模,建成全国单体项目装机容量第一的百兆瓦光伏、首座商业运行的槽式发电项目,中控塔式光热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95%设备国产化率,鲁能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项目在全国储能及多能互补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和示范意义。新能源发电产业快速发展,“风”“光”带来巨大环保效益。截至今年3月底,全州新能源装机规模约1160万千瓦,其中,光伏595万千瓦;风电549万千瓦;光热16万千瓦。发电量169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1650万吨。2021年新能源完成投资34.94亿元,已建成投运储能电站3个,装机容量93.64兆瓦/187兆瓦时,已全面建成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基地,成为青海省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的主战场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白色风电“森林”在千里戈壁拔地而起,浩瀚的蓝色光电“海洋”在茫茫大漠耀眼璀璨,完备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工厂”在柴达木盆地激情运转……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行走在海西,一组组蔚蓝的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叶叶展翼的风轮叶片,在戈壁滩上迎风旋转。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海西的产业结构也从过去的传统工业产业向新能源产业迈进,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绿色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海西乘势而上,通过不断积累、探索、发展,以光伏、光热发电为主,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光伏研究等并行的多元化发展脉络已徐徐打开。
这里年平均光照3000小时以上,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风能可利用时间3500至50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达到每平方米6618.3-7356.9兆焦之间,可利用土地近4.2万平方公里,承载9.2亿千瓦装机……
清洁示范就是生态示范,生态示范就是绿色发展示范。一个个清洁能源项目的建设是我州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的主力军。
2021年9月24日,全省首个“源网荷储”示范项目——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德令哈500兆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2021年10月15日,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海西基地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格尔木市乌图美仁光伏光热园区举行;
2022年3月23日,德令哈市中广核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从大柴旦出发,过了锡铁山收费站,有一大片地形平坦的荒漠戈壁叫流沙坪。过去的流沙坪别说是人,就是野生动物也很难看见。后来,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戈壁荒滩上慢慢“长”出了很多风力发电机,形成了一道靓丽的人造风景,置身其中蔚为壮观。
今年是孔维武来到流沙坪的第7个年头,吸引他来到这里的是全国第一家在高海拔低风速地区开发风力发电业务的国内企业——三峡能源大柴旦风电有限公司。
7年来,孔维武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了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他们公司的风力发电机也从最初的33台,变成了如今的150多台。孔维武见证了新能源企业在大柴旦地区发展的历程。在谈到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孔维武说:“下一步,我们公司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重大要求,科学引领、创新发展,切实推进大柴旦地区新能源业务开发,打造三峡品牌,传播三峡文化,践行社会责任,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项目建成后,节能减排效益显著,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体现。同时明阳作为新能源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助力德令哈市成为绿色低碳环保示范城市,率先实现碳达峰。”在2021年9月24日举行的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德令哈500兆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开工仪式上,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文利介绍说,“青海明阳在德令哈市海西风电产业园实施的500兆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总装机容量500兆瓦,其中风电装机170兆瓦;光伏装机330兆瓦,建设地点为西出口光伏产业园区;项目配套建有50MW/100MWh储能电站、110kV汇集站以及出线路工程。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企业和电网提供清洁电能90482.05万千瓦时。按照火电煤耗每度电耗标准煤326克,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94971.48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35364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22122.88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约11061.32吨。”
站在“十四五”关键之年,像青海明阳德令哈新能源有限公司、三峡能源大柴旦风电有限公司等一批深耕于我州的新能源企业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致力“双碳”目标、聚焦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从最初产业布局的谋划调整到光伏、光热、风电等上下游产业链条的逐步完善,从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海西正向风光借力扬帆远航!
未来可期 风光无限
迎风旋转的风叶、碧波荡漾的光伏电板、高耸云端的吸热塔……一幅幅“追风逐日”的生动画面正在海西大地上陆续呈现开来,我州正阔步迈出高质量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征程。
中广核新能源青海德令哈50兆瓦光热项目有限公司这座建在“世界屋脊”上的电站,是目前全球海拔最高、极端温度最低的大型商业化光热电站。2022年3月23日,中广核德令哈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国内储能配比率最高的光热储多能互补项目正式开工。
“2021年11月27日,中广核与青海省签署了《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广核积极践行央企使命,推动德令哈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落地。该项目计划于2024年底建成投运,建成投产后年上网电量可达36.5亿度。项目的实施将在海西州打造储能、调峰实证基地,助力青海省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为国家‘双碳’目标达成贡献力量。”公司技术总监蹇钊说。
近年来,我州已先后建成全国单体项目装机容量第一的百兆瓦光伏、首座商业运行的槽式和塔式光热发电项目、风光储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等项目,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发电基地。新能源产业体系日趋多元,建成海西百瑞特新能源300兆瓦光伏组件、青海兴明电力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电线电缆生产线,形成30万千瓦高原型风电整机组装、500套风力发电机组塔架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能。国内首个电源侧单体最大储能电站和首个电网侧高原电化学共享储能共计9.6万千瓦项目建成运行,压缩空气、蓄水电站等多种储能方式加快布局。此外,清洁能源利用展示馆、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塔式热发电设备检测实验室等相继落地,中控光热集热器和追日系统纳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围绕清洁能源发展的产学研测检运维服务体系加速形成……
清洁能源,绿色发展,进取正当时。今后,我州将严格按照省州的战略部署和相关要求,立足优势资源,厘清发展优势,优化产业布局,适宜发电、消纳、装备制造全州一盘棋,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持续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全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研究“绿电”到“碳汇”的实现路径,探索“绿电生产和消费证书”制度,坚持高质量、高效率、高技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不断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网系统,继续推动“十四五”末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积极推广“新能源+储能”模式,支持“风光气储一体化”“风光热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开发,打造综合智慧能源基地。同时,加快建设西北地区最大的清洁能源“云管理”数据中心,推动全省第二条清洁能源外送通道建设,打造清洁低碳的新型城镇化能源体系和绿色循环的乡村振兴能源体系,以绿色共享促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海西力量。上一篇:今日柴达木且乘春光更奋发
下一篇:“钾”冠天下,当好国家顶“粮”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