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兰县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县
柴达木日报记者 李淑娟 郭曲太
五月天,温暖和煦,植物都长出了绿叶,柴达木大地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此时的都兰,阡陌纵横、牧歌嘹亮、“畜”势迸发,全县上下为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县而戮力前行。
产业“主梁”蓄力 绿色发展有底气
都兰素有“柴达木粮仓”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条件造就了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和草原畜牧业,为青稞、豌豆、马铃薯、枸杞、藜麦等作物和优质牧草的生长创造了绝佳环境。该县是青海省内首个通过认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枸杞)产业园,作物播种面积达3.4万公顷,枸杞、藜麦、青稞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71.4%,绿色有机枸杞种植面积是全省种植规模最大、单产产量最高、产品品质最好的绿色有机农牧业基地,基本建立了“枸杞、青稞、藜麦、牦牛、藏羊”五大特色产业体系,这为蓄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架起了产业“主梁”。
为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之所牵、情之所系化为现实,近几年,都兰县充分利用柴达木盆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枸杞产业,种植规模迅速扩大,枸杞产业已逐渐成为发展壮大区域经济,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就在都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枸杞规模化种植面积达1.202万公顷,绿色、有机枸杞面积分别达0.567万公顷、0.48万公顷,认证比例、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85%、100%,主导产业覆盖率达100%、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95%。并推动产业“接二连三”发展,建成大漠红3A级工业旅游景区和宗加镇生态农业风情小镇,促进农旅结合、产城融合,产业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培育柴达木枸杞、青海著名商标等公用品牌4个。开发生产不同类型、不同包装的鲜干果、籽油、枸杞原浆、浓缩汁、果酒、泡腾片等系列产品 40 余种。柴达木枸杞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名单,成为全国35个中欧地标互认农产品之一。2021年打造地理标志区域品牌“柴达木枸杞”,品牌强度845,品牌价值92.5亿元,柴达木枸杞认知度和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有效助推柴达木枸杞市场的开拓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是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绿色崛起的制胜法宝,同时,也传导出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情怀。
都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枸杞种植户李万良,今年已64岁,种了半辈子庄稼的李万良说:“以前地里就是种些小麦、青稞之类的庄稼,一年的收成也就仅够一家人的温饱,后来政府引着种上了枸杞,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过。地还是那些地,落到家里的实惠可跟以前大不一样。”李万良说,枸杞产业不但让身边种枸杞的众多乡亲富裕起来,就连每年省内外来海西采摘枸杞的数万“采摘大军”,也都在枸杞地里挣得盆满钵满。
新业态新诗篇 绿色发展有“拓展”
立足都兰县“高原特色农牧业大县”的发展定位,借助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优势,都兰县不断探索新型对口援建工作模式,深化同浙江省桐乡市的沟通协作,着力拓宽农业产业结构,不仅让杭白菊在高原绽放,并发展成了该县特色农产品之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田园美景。今天,在都兰县香日德镇柴兴村,诗人笔下的美景不仅生动再现,当地村民还用这一朵朵小小的菊花,做起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大文章”。
今年春节过后,柴兴村再次与浙江援青都兰工作组对接,推进落实5.33公顷杭白菊扩种项目,采取“政府主导+党支部带动+合作社帮扶+困难群众参与”的“四位一体”帮扶模式,由都兰县农牧和乡村振兴局、都兰县浙江援青办公室负责监管,香日德镇党委、政府主管并督促落实、村委负责土地流转,柴兴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负责种植管护,农户通过参与务工实现增收,切实为项目的高效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为了拓宽杭白菊的销售渠道,都兰县坚持将种植的杭白菊做到“本地化”“特色化”,将销售路径由单品销售向品类销售转变,借助都兰县枸杞产业链的独特优势,将杭白菊与枸杞完美搭配嫁接,以茶饮品类搭配创新销售模式,并借助嘉兴的企业和市场提供加工、收购、品牌、销售一条龙服务,实现产值的快速提升,推动菊花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和融合化方向发展。
“下一步,我们计划结合本地枸杞产业,积极探索‘杭白菊+枸杞’茶饮品搭配销售模式,打造杭白菊本地化和特色化品牌,希望通过两大产业‘联姻’,充分发挥叠加融合效应,切实将杭白菊产业打造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带动群众致富的造血带。”柴兴村党支部书记包太燕说。
一步一脚印 绿色发展有“韧劲”
柴达木有机枸杞、高原藜麦、青稞面、牦牛肉……今年1月6日,新华·柴达木枸杞价格指数报告发布暨“都兰优品”特色农畜产品推介会在西宁举办。
此次推介会是都兰县积极融入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打造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大县,提升“都兰优品”行政区品牌知名度,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进一步推动了该县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县的步伐。
从种质资源、发展环境和优质产品的输出,到交通路网、物流设施、电子商务的完善,再到线下体验店、电商平台的销售,如今,都兰县正着眼于“输出什么”“怎么输出”“往哪输出”三个发力点,构建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产业闭环,以赢得市场为导向,实现“输”“赢”转化。
持续打响“都兰优品”行政区品牌是都兰县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关键一环。枸杞、藜麦等特色农牧业产品已经走出省门,闯入内地市场,而绿色、有机、天然是消费者青睐该县产品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为加快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都兰县计划投资13.22亿元安排种业、种养基地、农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配套支撑等六大工程41个项目,有效保障全县农牧业稳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进绿色发展,改善农牧业发展环境,2021年,都兰县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面积1万公顷,实现化肥使用量较行动实施前减少30%。全县农膜调运达到25.6吨,农田残膜回收24.3吨,回收率达到95%;秸秆生产量约8.5万吨,秸秆可收集量约7万吨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已达到85%以上。全县绿色、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达1.113万公顷,认证比例、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85%、100%。青海开泰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被成功认定为东昆仑藏羊产业化联合体,生产加工的藏羊肉产品已通过绿色有机产品认定,并实现产品全程追溯。同时,都兰县推广高效技术3项,建设示范基地2个,实施高标准农田面积0.03万公顷。建立乡村振兴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专家智库,由省外20名和省内80名农牧业领域知名专家组成,为该县宏观决策提供客观、独立和科学的答询建议,着力破解乡村“引人难、育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夯实了输出地建设基础,绿色发展的韧劲不断增强。上一篇:野血牦牛让产业发展“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