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清江
组建队伍
石油师转业后,1953 年 4月接到团部命令,调我和张继业同志到西安西北石油管理局报到,后分配到青海民和大队,该大队的任务主要负责青海东部和甘南地区勘探以及构造细测工作。年底,我们从野外收工回到西安,部决定进发柴达木盆地。我首先报名,地质局领导同意了我的要求。张俊局长和沈晨副局长让我负责柴达木的勘探设计工作,兼管民和大队的工作。开始大队领导只有我一人,接着先后调来地质师张维亚和工程师余植同志和副大队长周济全同志。
勘探队伍有地质普查、详查、细测共 5个队(101~105),队长分别由葛泰生、杨少华、王吉庆同志担任,都是技术干部。地球物理有重磁力队(301)队长张德景,测量队有大地三角测量和地形测量、水准测量等(401、403),队长佘植等,601队手摇钻机由工人负责。
大队配有卡车 10 辆,小吉普车 1 辆,并配有电台、报话机。全大队 400 多人,平均年龄为 22.5岁, 都是年轻、身体好的男同志。
进发柴达木盆地
当时,柴达木之所以称为“处女地”,是因为它还处于尚未开发的不毛之地。 勘探队伍组成后,于 1954年春,我们由西安出发,到达敦煌。为了了解柴达木的情况,首先组成一支队伍前往盆地探路、侦察,其余人员在敦煌待命,作准备工作,并请该县副县长(维吾尔族)给我们讲民族政策和当地风俗习惯。探路队从敦煌出发,途经索尔库里山,阿尔金山的金鸿山,到达柴达木的最西部,走了七八天只见到一连解放军,是阿拉尔的骑兵剿匪部队。他们很热情,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指战员帮助我们卸车、收拾房子、做饭,又借给军马到构造上探路、找水源、做普查。
路探通了,情况搞清了,大批队伍如何进盆地也是个问题。汽车少,没有油,又没有钱,怎么办?先派人到西安地质局要车未办成,后来我亲自去玉门局救援。到玉门后先找石油师的老主任秦峰,跟他一道去找石油管理总局康世恩局长(他到玉门检查工作)。康世恩局长了解情况后,对玉门矿务局局长杨拯民说,要支持他们进发柴达木。杨局长立即让詹石副局长给我们圆满解决了问题。我们真高兴、真感激不尽!
大批队伍从敦煌出发,到达西部油砂山需七八天,因没有路,又无人烟,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露营食宿, 天不亮就出发。有一天早上,碰到新疆军区来的歌舞团到柴达木慰问骑兵连,给我们慰问演出了 3天。 我们给歌舞团送了一面旗帜。旗是白床单,上下画了几朵花,中间写上字。歌舞团员拿着这面旗跟我们一起合影留念,觉得这个意义特别大。最后他们要返回新疆时,我们互相致谢,恋恋不舍。
柴达木盆地荒无人烟,我们各野外队的工作地点,全是沙漠戈壁,没有骆驼不行。我们立即到甘肃省肃南县租用了 300 多峰骆驼,这样就分 3 批骑骆驼进盆地,第一批走了 15 天,第二批走了 12天,第三批 9天就到了。骆驼大部分是肃北县蒙古族的,还雇了部分阿克赛自治县哈萨克族的驼员和向导, 有了少数民族的帮助就顺利多了。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没水喝,有水也是苦的。骑兵连建议到南疆若羌找依沙· 阿吉等 3 位老人来作向导,阿吉老人来了后才找到水源,又往东走 400公里处的茫崖找到了大淡水源。 我们吃的是红柳泉的甜头水。此水吃了就拉肚子,拉上半月二十天就好了。石油总局的总地质师陈贲和地质局总地质师王尚文来后,我们从400公里处拉淡水给他们吃,他们不愿这样,坚决要求同我们吃一样的水。结果吃了就拉肚子,人们才服了。我们在柴达木生存是和阿吉老人分不开的,阿吉老人是有功的。
盆地的生活物资供应怎么办?靠的是上级的关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尽管困难很多,但都一一克服了。敦煌县政府发动全县农民用小毛驴磨面粉供应我们。吃的副食是从内地采购的干菜、罐头等,根本吃不上蔬菜。虽然工作艰苦,但都没有怨言。
在戈壁沙漠上大显身手
1954 年,我们在柴达木西部总面积二万平方公里、海拔 2700 至 3000多米之间的戈壁沙漠上展开 了地区普查、详查、细测工作,同时也开展了地球物理重磁力、大地三角测量、地形测量等勘探工作,当年就发现了38个地面构造和9处油苗,我们给这些地方起名为油泉子、油砂山、油墩子等,散发着油香的名字,标在祖国的地图上,揭开了勘探开发柴达木石油资源序幕。
柴达木西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天上烈日晒,地上热砂烤,冬天寒风吹,夏天蚊虫咬。千里戈壁滩真可谓不毛之地。就这样,我们地质调查人员出工身带三件宝:罗盘、榔头、放大镜。背着两个馒头一壶水,每天跑几十里。曾有段时间全队定量吃水,每晚一杯水洗脸,沉淀后再用。大家都克服困难,一切为祖国找油做贡献。
1954年夏天最热的时候,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康世恩同志率领苏联专家和工作人员,还有诗人李季 等几十人来柴达木视察工作,对我们鼓舞非常之大。康局长和地调人员一起一个构造一个构造地看,见到露头地层都要看一看,问一问,我们都很感动,精神更加振奋。康局长从北京给我们带来了纪念章。诗人李季还作了一首诗叫《柴达木小唱》。
这首诗歌,大大鼓舞了我们的地质勘探人员,这些勘探队伍就在光荣的家乡,最好的战场上大显身手了。
油砂山看来不高,海拔 3000多米,但背着东西上去很吃力,喘不过气。记得开始背仪器上去的只有测量工王德超同志一人,因此都称这个山为“英雄岭”,以后能背东西上去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解放军战士也往山上送水送饭。人们觉得能上英雄岭是光荣的。为了表彰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大队部办了一个叫《柴达木》的小报,发动人们写稿,让电台报务员刻印,对同志们鼓励很大。最后英雄岭人人都能上去了,路修好了,把钻机也拉上去了,这就开始了打井。
为建成新油田贡献青春
1955年,青海石油勘察局成立,由张俊局长兼任党委书记,师参谋长陈寿华任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杨文彬同志任副局长。紧接着团组织股长赵复成、教导员胡振民相继来到茫崖,成立茫崖办事处,郭究圣副局长兼主任,赵复成、胡振民、郝清江为副主任。不久团副参谋长刘安时来到茫崖组建钻井筹备队,由刘安时、赵复成、胡振民同志组成。后营长姬永兴也来了,由他负责组建供应处。原石油师一批骨干队伍也相继来到柴达木盆地,勘探队伍不断扩大。这时条件虽然好点,但野外队工作经常发生迷路丢失人员现象。记得一次夜里,301 队有十几峰骆驼跑了,有两个驼员去追找,其中一个驼员才 19岁,是河北省人,迷失了方向,跑失的骆驼被阿克赛少数民族截住送来,但这个小驼员一直没有找到,后来在牛鼻子梁发现了这个驼员的尸体,我们为他开了追悼会,这是我们开发柴达木第一个光荣牺牲的同志。还有一个,测量队来电称没有水和粮,电台坏了,联系不上,就立即派骆驼、汽车分头去找, 结果这个测量队去了敦煌。我们在这个地方工作,战胜了种种困难,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为开发新油田贡献着青春。人们的干劲是很大的,生活也是愉快的。有一次电影制片厂来人要求拍摄一个 50 年代柴达木的新婚镜头。当时柴达木并不具备结婚的物质条件,这怎么办呢?经了解,技术员徐世庸和女技术员郑爱芳是多年恋爱对象,就动员让他俩结婚。就这样第一次在柴达木野外帐篷里,由郭究圣副局长当证婚人,给他们举行了结婚仪式。
青海石油勘探局成立以后,柴达木的石油勘探工作,按照区域勘探与重点钻探相结合的办法,采用地球物理、构造钻井、地质研究等联合兵种作战方法,不断扩大战果。1955 年 11 月底第一口深井在油泉子构造上开钻了。1956 年我被调回西宁组建地调处,队伍扩大,工种增多,总有 4000 人之多,有轻便钻井、地球物理、地面电法、重磁力、地质测量等,还成立了第一个女子地质队和女子测量队。从此,在柴达木全面开展了石油勘探工作,1956 年至 1957 年,先后在 9 个构造上进行钻探,发现 5个油气田。1958 年分别在 39 个构造上展开钻探,又找到 9 个油气田。同年 9 月 13日,冷湖钻探大队在大队长胡振民同志指挥下,在冷湖五号构造一高点上的“地中四井”打出第一口自喷井,日喷原油800多吨,轰动全省。接着各路大军会师冷湖探区,建起了柴达木第一个石油基地。优质原油源源外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在柴达木石油工业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现在,青海柴达木油田已创建 30多年了,石油师战士和广大石油工人发扬了党的光荣传统,坚持了艰苦创业,他们不愧为光荣可爱的柴达木人!除一部分人调出支援全国各大油田外,一部分仍留在柴达木坚持工作,他们在各个油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扬着光荣传统,坚持艰苦创业,为石油工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上一篇:柴达木西部盐类矿产第一次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