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振枢
盐类矿产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资。特别是钾盐资源,是生产农业所需的钾肥的主要原料,对发展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钾盐资源极为缺乏,在1957年发现察尔汗固体钾盐矿床和含钾晶间卤水矿床之后,为了扩大钾、硼、锂、镁、石盐、芒硝等盐类矿产资源的远景,青海省地质局柴达木地质队在 1959 年组织了四分队和五分队前往柴达木盆地西部进行盐类矿产普查,四分队在昆特依、花海子一带工作,五分队则主要在大风山至尕斯库勒湖一带(冷芒公路以西)进行普查。那时我刚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担任五分队技术负责,在这里主要对五分队 1959-1960年的盐矿普查工作作一简单的回忆。
一、盐类矿产普查概况
在 1959-1960两年普查找矿中,根据工作需要,五分队地质技术人员少时只有几个人,多时达到 20 余人。我们大多是刚从地质院校毕业的年轻人,朝气蓬勃,干劲十足,在柴达木地质队党委和分队党支部的领导下,足迹踏遍了南翼山、油泉子、开特米里克、油墩子、碱水泉、小梁山、大风山等构造,转战于大浪滩、尕斯库勒和阿拉巴斯套等盐湖。为使柴达木聚宝盆中的盐类矿产能早日开发利用,造福于民,我们战酷暑、斗严寒,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贡献我们自己的青春,还有几十个工人同志和我们一起并肩战斗。
在两年时间里,我们完成了 1:5 万地质测量两千多平方公里,1:1 万地形地质测量 74平方公里,地质调查路线5千多公里。先后发现了南翼山硼矿点、开特米里克硼矿点、大浪滩钾镁盐富矿床、大浪滩西部钾镁盐矿点、南翼山北部钾镁盐矿点、油墩子北部钾镁盐矿点,均及时认真地作了检查评价。我们还及时对尕斯勒湖、茫崖湖、阿拉巴斯套盐湖的石盐矿床及晶间卤水做了评价,并对大浪滩钾镁盐富矿床进行了快速初步勘探,向国家提交了一个中型固体钾镁盐富矿床、中型芒硝矿床、中型硫酸镁矿床和中型晶间卤水钾镁矿床的储量。并指出了大浪滩外围的南翼山、小梁山等地芒硝矿分布广泛,具有大型矿的远景。
值得指出的是,大浪滩钾镁盐富矿床,从 1959 年 6月冯康年同志发现时起,通过及时普查迅速转入初步勘探,只花了半年时间,到 1959 年 12月就基本完成了初步勘探工作。
为了及时获得矿石品位及矿体厚度的资料,开始时使用推磨钻,通过认真的地质观察和编录,并摸索运用了钾盐野外快速半定量化学分析方法,在一个月内就快速地概略查明了固体钾盐富矿床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和大致厚度,为及时转入初步勘探,使用正规钻探手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 8月份起,大队就及时配备了一台 50 米钻机和一台 300米钻机进行初步勘探和深部找矿。此时在大浪滩工作的人数增加到80多人。通过4个月的钻探工作,到1959年12月底打了几十个钻孔,基本查清了固体钾镁盐矿床(包括富矿和贫矿)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情况,查清了矿体厚度和矿石质量,也基本查清了该地段晶间卤水分布、数量和质量,在1960年又配备了一台钻机,用2个月的时间打了十几个钻孔,进行了补充勘探。及时提交了大浪滩中型固体钾镁盐富矿床(是柴达木含钾品位最高分布最集中的钾盐富矿)的工业储量和初步勘探报告,同时计算了伴生的芒硝矿、硫酸镁矿、石盐矿和晶间卤水钾镁矿的储量,以上矿产均达到中型以上规模。
由于当时对卤水钾镁矿床的勘探评价方法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方法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大浪滩矿区外围及深部卤水未能进行评价。
到1961年以后,由于盐湖找矿工作部署完全转移至柴达木东部地区,在西部再未开展普查找矿工作。
上述成果与四分队在昆特依盐湖的普查找矿成果,为 80年代第二轮钾盐普查提供了充分的地质依据。
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1959 年和 1960年正处于“大跃进”时期,虽然大跃进在某些方面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了重大的 经济损失。但是当时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至今还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
1959 年和 1960年两年中,我们在柴达木西部地区进行盐类矿普查时,条件十分艰苦。盐滩地区, 盐壳起伏较大,汽车通行困难,且易损坏,而在固体钾矿、特别是光卤石的分布区,由于地表潮湿,且含泥砂较多,易使汽车轮胎打滑,经常使汽车在行驶中越陷越深,此时只有挖掉轮胎下面的泥,垫上木板,汽车才能前进。在1959年10月至11月,在分队部工作的同志,几乎每天都要参加挖车的战斗, 不仅十分劳累,而且弄得满身泥污,又无水清洗。
大浪滩矿区用水,都是用汽车从100公里以外的茫崖拉来的,用水十分困难,几天不洗脸不洗脚。
1959 年 11 月,有一次断水 5天,为了维持生命,节约用水,克服口渴嘴干,坚持工作。即使如此,大 家还是乐呵呵的。记得当时用了好几天的污水未能倒掉,甚至洗脚水用来煮面条,这种“美餐”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这是多么宝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多么宝贵的无私奉献!
由于找矿勘探的需要,野外工作一直坚持到 12 月下旬,气温已降至零下 20度,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同志们住的全是单帐篷,还要在露天坚持紧张的工作。12 月中旬的一阵大风,又撕烂了很多单帐篷,大家被迫挤在一些未被破坏的单帐篷中。而当时的取暖炉子十分简陋,烧的又是附近的原油或油渣,油烟到处飞扬,弄得满身漆黑,加之用水特别紧张,不能及时清洗。当我们 12 月底收队回到队部时,队党委书记心情十分激动地说:“你们太辛苦了,太辛苦,你们的脸比煤矿工人还黑,为了寻找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矿藏,不畏千辛万苦,这是多么宝贵啊!”并和我们一起摄影留念,作为这种艰苦生活的见证。
参加这次盐类矿产普查的地质技术人员有:冯康年、沈尚德、李太道、淡培新、张警光、秦建国、武维新、李风阁、罗吉廷、王跃兴等十多位同志,还有几十个钻探和山地工人。 回忆往事看今朝,现在野外的生活条件虽然也还比较艰苦,但比起当年不知要好多少倍。在今后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仍应弘扬当年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柴达木精神,为柴达木盆地盐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腾飞作出更大的贡献。上一篇:花土沟,因为他们被记住
下一篇:勘探队伍进柴达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