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人力资源 > 聚焦创业 > 聚焦创业

夫妇俩开办了三个企业

学习农业科技知识

查看所购蔬菜的质量

青海新闻网讯 “手中的活儿先放下,赶紧来吃饭……”贾桂莲一边招呼服务员赶紧上菜,一边催促正在装饲料的工人。

农民出身的贾桂莲,是海东市平安区沙沟乡石沟沿村屈指可数的民营企业家,也是全村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她已经和丈夫李新元开办了平安海驿农牧场、鑫源养殖合作社、海驿休闲农庄3个企业。

她是海东第一批民营企业家

年轻时的贾桂莲夫妇靠种庄稼生活,那种“饿不死能温饱但不富裕”的生活,让不甘现状的夫妇俩萌生了发展副业的念头。于是两口子种植大棚、贩卖饲料、外出打工,积累着最原始的资本。

本世纪初,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同时,在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下,经济缓慢回升,一批农民成为小作坊式的民营企业者,贾桂莲就是其中一员。

2005年,贾桂莲瞅准机会,将饲料贩卖作为全家主要经济收入,拿出积攒的4万元从饲料厂进货,再销往周边的农民手中,做起了饲料“代办”生意。“那时候,都是赊账做买卖,资金周转慢,效益还可以。”贾桂莲回忆道。

但好景不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股市暴跌,一些企业纷纷倒闭或濒临倒闭。

在这种大背景下,贾桂莲夫妇俩冒着风险,采取了将“鸡蛋”放入不同篮子里的经营方式。

说了就干,干了就一定要干成。带着一股子倔劲儿,贾桂莲夫妇联合本村9户农户,个人出资15万元,贴息贷款20万元成立了鑫源养殖合作社。

 在养殖生猪上,贾桂莲夫妇可以说是“手到擒来”。石沟沿村曾经是青海省养猪示范村、仔猪繁育基地,全村家家户户都在养猪,或自用或销售,养殖生猪是该村最基础的产业,鼎盛时期全村生猪养殖年存栏量达到了800头。养了一辈子生猪的村民李万元说:“那时候每家每户基本都养着3、4头猪,大家的经验很足!”

带着经验和干劲,贾桂莲夫妇在自己的养殖合作社中养殖了80余头生猪,8头母猪,带动9户农民致了富。

除了养殖,合作社的主要经营范围就是饲料加工和销售。据贾桂莲介绍,当时农民养殖生猪,大多用麦麸和甜菜、土豆等农副产品。用小麦、青稞、玉米、油菜渣、麦麸等配方生产出来的饲料,有助于生猪的生长,提高出栏率,这也是她的饲料产业能够长足发展的根本原因。三年内她就将20万元贷款还清了。“我最多的一年就净赚50万元。”贾桂莲说。

当时,赊账经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诚信合同关系,但这种建立在诚信之上的合同关系,也曾出现过危机。在贾桂莲看来,当时她的生意虽然红红火火,但生猪养殖风险高,一些养殖场因经营不善或生猪价格波动大,赊账也就出现了危机。“最大的一家赊账金额就达到了20万元。”为此,贾桂莲还和欠账不还的养殖场打了官司才将欠款收回来。“现在好了,我也变了想法,农民实在没钱也可以赊账,但赊账的毕竟是极少数。”贾桂莲由衷地说。

大家富了才算是真正的富

2013年,中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GDP跃居全球第二,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战略。

这一年,贾桂莲夫妇流转500亩土地(其中80亩为本村贫困户的),成立平安海驿农牧场,种植以小麦、大豆、油菜为主的富硒农作物。同时,将7户22名贫困群众每人54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共计11.88万元资金注入农牧场,并以11%的利率进行分红。“我给贫困群众的红利率为11%,是全平安区最高的!”贾桂莲说,11.88万元的资本金将于2020年3月全部返还给贫困户。

当记者走进农牧场时,高高低低的500亩田地里满是生机勃勃的农作物,几个妇女正在小麦地里除草。仓棚间,拖拉机、微耕机等大小机械一应俱全,单是在农牧场这一块,贾桂莲年收益就达到了十七、八万元。

“我有钱不算啥,大家富裕了,才算是真正的富。”贾桂莲依托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农业让自己尝到甜头的同时,还惦记着乡亲们的生活。为了尽快实现石沟沿村部分群众的脱贫目标,贾桂莲的农牧场提供了7个贫困户的固定就业岗位,除草、施肥、浇水等临时雇佣人工则更多,每年仅在人工工资方面就要支出14余万元,让本村群众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

夫妇俩谋划下一年产业种植

收拾自家农家院的卫生

检查饲料配比及成品质量

在贾桂莲夫妇一系列产业的带动下,石沟沿村的脱贫工作快速推进,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群众生活蒸蒸日上,贾桂莲还被评为村里的党员致富带头人。

“她俩不仅是石沟沿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也是村里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我们将不断支持像贾桂莲夫妇这样的带头人,带动全村人民一起致富奔小康。”村“第一书记”王东兴说。

她见证了农村经济发展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2017年,贾桂莲夫妇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党的十九大。让夫妇俩倍感兴奋的是,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海东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系列新举措。

2018年初,贾桂莲夫妇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投资100多万元开办海驿休闲农庄,吸纳了部分有技能的贫困群众到农庄来打工,特别是本村一批具有烹饪基础、并获得了相应资格证书的贫困群众都成了她农庄的一员。“在农家院炒菜,我每个月有3000元的固定收入,相比种庄稼这种形式很稳定。”石沟沿村贫困群众祁之青说。

从“代办”,到尝试开办企业,再到成立合作社、农牧场、休闲农庄,贾桂莲夫妇依托政策,自强不息,成功闯出了一条集种植、养殖、消费为一体的循环发展模式,富了自己也利了群众。她也当之无愧地成了党员致富带头人、村妇联主席和区人大代表。从一定层面说,她是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

有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对我国GDP贡献率已超过6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机会,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占比超过50%。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贾桂莲夫妇就是西部地区发展较快、获得红利的代表之一。

目前,她一家的产业就固定解决13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带动辐射周边80余名群众务工。说到企业成功的原因时,贾桂莲坚定地说:“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是企业成功的前提,我们要跟着共产党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精彩的人生路。”

盛夏的脚步越来越近,石沟沿村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贾桂莲夫妇的产业寄托着全村群众的希望,犹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越滚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