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海西州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创新支农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面对经济新常态,海西州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始终坚持“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小微”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深入推进农牧区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创新支农信贷机制,强化支农新举措。一是设立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加强对县域农牧业转型发展和金融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服务、信贷管理流程和制度,完善涉农贷款综合考评体系,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考评机制激励作用,构建支农长效机制。二是紧紧围绕当地农牧业转型发展规划和政策异向,积极调整信贷投向,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投量,发挥信贷资金调节配置资源作用,推动当地农牧业经济提档升级。2015年辖内法人机构新增农业贷款全部用于支持现代农牧业、小微企业及民生领域发展,涉农贷款规模有望突破30亿元。三是继续实行涉农贷款优惠政策,“三农”贷款实现支农方向不变、市场定位不变、支农贷款优惠政策不变,涉农贷款准入条件放宽、额度放宽、期限放宽,利率优惠“三不变,三放宽、一优惠”,最大限度让利于农,让利于民。

       二、创新支农信贷方式,迈出支农新步伐。一是紧抓枸杞、福牛两个百亿元产业项目发展机遇,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重点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特色种养殖业发展,搭建“政府+银行+担保+风险池”四位一体融资新平台,累计投放枸杞产业贷款32012万元,福牛产业贷款8449万元。二是推出“产业+担保基金+银行”模式,以扶贫项目专项担保基金作抵押放大五倍的比例,支持柴达木绒山羊绒毛加工、柴达木双峰驼养殖等扶贫项目20个,投放贷款12750万元。三是加强与当地财政部门、就业局、妇联、团委的合作,依托支农融资担保基金、再就业担保基金、特色农牧业担保基金,有效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弱势群体就业创业发展资金需求,累计发放创业贷款13718万元。四是推出“公司+种植户”的信贷模式,支持菜篮子工程,累计发放贷款16110万元。五是以“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加大对农牧户生产经营信贷支持,截至9月末,发放“双基联动”合作贷款72笔,金额354万元。

       三、创新支农信贷产品,开辟支农新渠道。全州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州情实际,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创新金融支农产品,推出枸杞贷”、“小微企业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汽车合格证质押贷款”、紫丁香系列自助循环贷款、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农村土地经营权质押等6种符合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点的个性化产品,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截至9月底, 都兰县联社累计发放“枸杞贷”贷款1755笔8997万元;格尔木农商行累计发放“小微企业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140笔45297万元、“汽车合格证质押贷款”1560万元;柴达木农商行发放“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300万元;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617万元,草原经营权抵押贷款105万元。

       四、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拓宽支农新途径。一是优化信用环境,积极开展农户建档、授信和评级工作,全州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累计评定信用户18323户、信用村1045个、信用乡5个,授信额度提高到2至10万元,有效满足农牧业种养大户及转型农牧户的信贷资金需求。二是调整全州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布局,加大网点设施投入,通过网点改造、布放自助机具、增设助农POS机、流动服务站等方式,逐步形成以固定网点为主、离行式自助银行及自助设备为辅,流动服务站、POS小额助农存取款代办点为补充的金融服务格局,实现对海西地区城区主街道和城镇、社区、乡村及偏远农牧区金融服务的全覆盖。目前全州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共设营业网点35个,布放便民自助终端967台(其中ATM等自助设备52台,POS机915台),实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三是开展“民生一卡通”业务,都兰县联社积极与省联社科技部、县财政局联系协调,代理发放各类涉农、惠农补贴,并开展“以折换卡”业务,将所有涉农补贴存折更换为“民生一卡通”,方便农牧户通过小额助农取现POS机、ATM自助设备、网点等办理各项业务。

 

(州银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