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金融业有效支持柴达木盆地钾盐资源产业发展
近年来,海西金融业在支持柴达木盆地特色钾盐资源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矿产勘探开发、技术升级改造等环节充分体现信贷资金持续投入、综合化金融服务有效跟进、经济与社会效益深度结合。
一、金融体系和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区银行业在标准化网点建设、金融服务机具布设、产品创新研发等方面的大量投入,金融服务基础条件提升明显,初步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银行业构架。截至2014年末,海西辖内设银行业金融机构129家,较2008年增加19家,辖区每万人拥有的银行营业网点数和服务人员数已分别较2008年提高了3.5个和20.8人;覆盖全州的融资性担保体系初步形成,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保责任余额13.59亿元,同比增长93.84%;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拍卖行等创新型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全州投融资公司融资余额94.32亿元,新增融资51.47亿元,小额贷款公司向辖区中小微企业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64亿元;产权市场创新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新增13户企业在青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保险证券市场体系日趋完备,保险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证券期货交易量稳步攀升,银河证券格尔木昆仑南路营业部2014年累计开户14461户,交易金额突破53.15亿元。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短期融资券陆续发行,2014年海西地区利用企业债、信托等金融工具直接融资达88.06亿元。
二、金融创新和信贷投入持续加大。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大额资金需求和钾盐资源产业发展实际,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银团贷款、社团贷款业务,不断加强与海西州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柴达木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平台的互动支持,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安排和落地实施。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改革转型步伐,部分银行业机构成立小微企业信贷中心、安全保卫部等职能部门,同业业务、互联网金融等管理部门也成为各家机构改革拟建的重点,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银行业机构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和流程改造,推出如矿权、股权、提货单、仓单等抵质押贷款方式,信用证、贸易融资、贴现等融资方式得到推广运用,信贷品种逐渐走出单一化局面。截至2015年6月末,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投向特色钾盐资源行业企业的贷款余额为7234.37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51.41%,重点支持的项目为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金属镁一体化项目、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责任公司整合兼并察尔汗铁路以东14家小钾肥生产企业项目等。
三、实施符合钾盐产业特点的风控措施。鉴于钾盐资源产业市场风险大、技术转化难等诸多风险,海西银行业不断创新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探索实施符合钾盐资源产业特点的风险控制措施。一是突破传统认定和评估企业资信标准,通过地方政府项目对接推介、行业发展前景信息分析等措施,结合钾盐资源企业的资产和技术特点,确定合理的授信准入标准,大力推进银团、社团贷款投放。二是积极落实风险准备金制度,要求高风险客户按贷款种类预先存入风险准备金,以抵御市场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针对部分民营、中小微企业关联交易复杂、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等问题,要求企业法定代表人为贷款提供个人无限连带责任的保证担保,并签订以贷款本息为最高担保额的合同。三是加强库存监管,针对化肥储存点多分散、交通不便的情况,实施资金流与物资流相对应的库存管理方式,及时掌握借款人的物资流向和贷款的物资保证情况,将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现金流的监督结合起来,确保资金流与物资流的基本相对应。四是加强销售货款回笼管理,将企业回笼货款归行率与贷款规模、贷款利率挂钩,牵住贷后管理的“牛鼻子”。
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促进了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大力扶持绿色环保产业,实现信贷业务从高风险、高耗能、高污染领域逐步退出,不仅促进了业务的拓展,也进一步消化和预防了信贷风险的发生。截至2015年6月末,海西银行业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贷款余额191.51亿元,比年初增加2.91亿元,增长1.51%,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5.59个百分点。从贷款对应项目看,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绿色农业开发项目、自然保护、生态修复及灾害防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较大,贷款余额共计184.79亿元,分别占绿色信贷贷款余额的71.37%、23.52%、3.85%、2.32%。海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的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存量贷款可实现标准煤474.61万吨、二氧化碳189.88万吨、氨氮0.19万吨、二氧化硫0.54万吨、氮氧化物0.25万吨、节水5784.11万吨的节能减排量,有力推进了降耗能、减污染的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