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海西防震减灾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十二五”期间,海西州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扎实推进“3+1”工作体系建设,全州防震减灾工作稳步推进。自2010年以来,海西州地震局先后3次荣获“全省防震减灾工作先进集体”,4次荣获“全省防震减灾综合考评一等奖”,6次荣获“全省防震减灾目标综合考评单项奖”。
一、健全工作机构,明确防震减灾责任目标。根据工作需要,全州各市、县(行委)相继成立和完善防震减灾专职机构,落实工作职责,率先健全完善了工作机构,成为全省首个建立起完整防震减灾工作体系的州(地、市)。2010年海西州率先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为助推基层防震减灾事业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法制体系,实现抗震设防法制管理。按照相关要求,结合实际, 先后出台实施《海西州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管理办法》和《海西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为全州防震减灾行政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助推全州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保护等工作步入管理制度化、运行规范化、服务常态化轨道。根据国家、省上关于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的要求,海西州严格把关、依法办事,积极将全州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纳入监管范围,不断加大防震减灾行政执法检查力度,提升全州城镇、农牧区新建、改扩建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
三、加强基础建设,做好科教和避难场所建设工作。2007年,青海省首个由地方财政全额拨款设计建设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在海西州建成,该基地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自2010年以来累计接待社会公众25000人次,目前已成为全州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的重要平台。2014年格尔木市投资建设地震科普馆,成为青海省首个由县级财政全额拨款设计建设的地震科普基地,该科普馆占地200平米,年接待能力达2000人次。“十二五”期间,紧密结合党政军企共建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建成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9个。
四、建设速报体系,提升应急联动共享水平。自2005年以来,海西州逐步健全完善地震灾情速报网络,有力提升地震应急指挥多级联动和信息协同共享能力。2011年建成海西数字化测震台网中心,2014年研发建设(天地网)·青海——海西州地震地理信息系统,2015年应用海西州地震微信服务平台,从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应用方面实现地震监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增强了海西地区地震趋势研判、烈度速报等能力,为政府应急反应决策、震害快速评估提供了快速、准确的科学依据。
五、依托示范援建,夯实防震减灾综合能力。2012年以来,海西州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州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9所、地震安全示范社区8个,其中13所学校和3个社区获得省级示范学校、省级示范社区称号,2个社区荣获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称号。此外,建成全省首个地震安全示范企业、示范军营和示范乡镇。自2013年海西州地震局与镇江市地震局结对援建项目全面实施以来,在扎实做好相关项目的基础上,双方共同商定延伸拓展合作共建内容和形式,并逐步推进实施,为继续延伸合作共建内容奠定基础。通过双方交流共建与学习,进一步推动了海西州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提升了海西州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促进了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下一篇:花土沟机场首条航线正式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