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海西枸杞采摘劳务用工采取的措施、问题及打算
今年,海西州枸杞种植面积为32.23万亩,其中进入采摘期的枸杞面积有25万亩。各地枸杞种植园区使用采摘务工人员达76005人,其中海西州本地采摘工25675人,省内州外采摘工26092人,外省采摘工24238人。整个采摘期枸杞鲜果产量达到18.5万吨,按照每采摘一斤鲜果劳务费均价1.4元计算,实现枸杞劳务收入5.17亿元,人均采摘劳务收入达到6800余元。
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领导,推进管理服务工作。两市两县一行委及时成立枸杞采摘劳务工引进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枸杞劳务引进管理服务的工作措施和方法,不断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为每年枸杞劳务引进管理服务工作扎实推进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及早行动,精心做好前期准备。6月份,组成调查组对全州枸杞种植规模、产量、用工需求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为科学合理安排全年劳务引进工作提供准确依据。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就解决劳务工吃、住、行等方面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并抓好落实工作,确保外来务工人员来得了、稳得住,无后顾之忧。三是营造氛围,狠抓宣传推介工作。各地多方面、多角度积极宣传枸杞劳务信息,引导当地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投入枸杞劳务产业,并通过省内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发布海西枸杞采摘劳务信息,扩大劳务引进规模,全力打造海西枸杞产业劳务品牌。四是搭建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德令哈市柯鲁克镇召开2015年全省枸杞劳务对接洽谈会,来自西宁市、海东市的劳务经纪人与海西州种植大户进行面对面洽谈,根据双方供求关系达成劳务供求协议。同时,全州各级人社部门积极为种植户和劳务经纪人搭建劳务对接平台,通过举办枸杞劳务对接洽谈会,建立全省各地劳务经纪人与海西枸杞种植户间的长效合作机制,扩大海西枸杞劳务品牌影响力,解决枸杞采摘工紧缺问题。五是抓好培训,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各地结合开展枸杞劳务需求调查统计活动,调查摸底现有枸杞劳务经纪人情况,同时积极发展新的枸杞劳务经纪人。组织全州90名劳务经纪人在州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就业形势及鼓励劳务经济发展政策知识培训,提升枸杞劳务经纪人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调动其投身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各地与当地劳务经纪人互通劳务信息,为种植户与采摘工牵线搭桥,即满足种植户的需求,又利于劳务服务。六是突出重点,加强后续管理服务。各地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做好劳务人员入口和出口管理工作。通过制定规范的劳务合同范本,指导种植园区、种植大户与劳务经纪人签订合同,强化合同管理,维护劳务市场的正常秩序。七是督促检查,保障采摘工合法权益。各地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枸杞园区的劳动用工、工资支付和劳资合同签订等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同时,在枸杞采摘区明显位置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认真做好务工人员投诉举报案件受理和查处工作。对各枸杞种植基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食品卫生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劳务用工短缺制约海西枸杞产业发展。二是由于枸杞种植发展较快,采摘季节性强,采摘区没有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投入,短时间内人员大量聚集,给各地社会管理带来诸多问题。三是本省采摘工在海西枸杞采摘劳务领域竞争力弱。
三、意见建议。一是针对海西枸杞劳务用工短缺的实际情况。建议建立长期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根据每年枸杞劳务用工需求量,签订长期劳务订单协议,实现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和引进。同时培育劳务经纪人,逐步实现市场化调剂和供应劳务工的主渠道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枸杞采摘工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化程度低和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加大海西枸杞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增强枸杞产业劳务用工的吸引力。进一步引导和强化双方县与县、乡与乡之间的有效组织和合作,从根本上解决劳务用工供需矛盾的问题。二是针对当前全州枸杞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要进一步确立枸杞产业是海西循环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和朝阳产业,也是海西实现城乡统筹建设和促进广大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渠道。随着枸杞产业链的延伸,完善项目支撑,加大配套政策支持。三是针对本省采摘工在海西枸杞采摘劳务领域竞争力弱的问题。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本省农牧民树立勤劳致富奔小康的新观念。加强经纪人与种植户的联系沟通,促成劳资双方达成长期用工合作意向。
(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