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旦工行委采取五项措施力促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
今年以来,大柴旦工行委立足地区实际,把发展特色农牧业作为转变一产发展方式的着力点,采取优化产业结构、夯实发展基础、加大技能培训、落实奖补政策、强化组织建设五项举措,全力保障“三农”工作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力促全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
一、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发展绿色有机枸杞产业为重点,编制完成《马海有机枸杞种植规范》,稳步扩大种植规模,着力打造马海有机枸杞种植基地。目前,马海地区有机枸杞面积种植达13350亩。全区“菜篮子”种植面积20亩。建设完成了青海诺蓝杞万亩黑果枸杞原料基地项目200亩试验田种植和大柴旦绿森有机肥科技有限公司规模化养殖场、大柴旦行远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柴达木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产业化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同时,教育引导牧民群众改变生产发展观念,强化品牌意识,积极推行“公司+基地+牧户”的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两村现有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9家。其中,柴旦村彩虹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抗旱耐寒的中农1号、3号紫花苜蓿,加燕444等22种优良品种饲草料5000亩。1-9月,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0.14亿元,同比增长16.1%。截至目前,各类牲畜存栏7.3万头(只)。
二、全面夯实发展基础。编制完成《青海省海西州鱼卡水库工程对周边矿区的影响评估报告》、《海西州大柴旦镇马海村白水沟牲畜饮水工程实施方案》等,马海村白水沟牲畜饮水工程开工建设;投资330万元修缮的马海一支渠工程已完工(总长8.036km)。投入资金33.9万元,改造畜用暖棚13栋,新建畜用暖棚12栋,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同时,动员牧民群众扎实做好冬春季饲草料储备工作,为牲畜安全过冬和接羔育幼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三、切实加大技能培训。邀请省州专业技能培训机构来我区积极开展“阳光培训”、“种植养殖”等方面实用技能培训,提升牧民群众的技能水平,广泛开辟渠道实现季节性就业,增加牧民收入。在马海村、柴旦村举办了挖掘机、电焊工、汽车修理、中式烹饪等实用技术培训班,引导牧民大力发展经营第三产业。培训期间参加培训牧民150余人,合格率达97%。目前外出务工人数达40余人,其中经营民族特色餐饮业、手工艺制品、汽车运输和修理、畜产品销售、经济作物种植等致富带头人达20余人,在广大牧民群众中起到了实实在在的带动和模范作用。截至目前,劳务输出累计90人次,劳务收入达55.5万元。其中,柴旦村就业输出人员实现创收28.15万元,马海村就业输出人员实现创收27.35万元。前三季度全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7元,增长7.7%。
四、严格落实奖补政策。积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采用“一卡通”方式按时足额发放奖补资金748万元,有效增加了广大牧民群众的政策性收入。全力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配合做好征地及草原补偿工作,协调敦煌至格尔木铁路330KV、110KV供电工程项目单位落实占用牧民草场临时补偿资金195.13万元,涉及牧户219户,已全部发放到户。
五、不断强化组织建设。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强一线”的工作理念,按照“五好”党支部的目标要求,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及“三基”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党建工作载体,不断加强村级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致富能力。同时,向两村选派“第一书记”,帮助村“三委”班子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明确了班子成员职责,促进村务有序管理,使“三委”班子各项工作逐步迈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切实增了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为推动村级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