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旦工委“三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工行委按照“两年见成效,七年大变样”的部署要求,以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为目标,以“有人员、有条件、有能力”办事为路径,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突出问题导向,督促检查落实,营造浓厚氛围,有条不紊推进“三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发挥堡垒作用,强化组织建设。一是结合实际,优化党组织设置。重新整合设置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3个。开展“党员优秀服务岗”、“党员文明示范岗”等活动,引导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发挥表率作用。通过“包企组建、行业联建”党组织,“村居”、“村企”、“企居”党组织结对共建,推动不同领域党员间的互动交流,进而扩大党组织在薄弱区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摸清家底,开展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明确7项指标,采取百分制评分,按照4个等级,将全区41个基层党组织进行了一次综合评定,目前已评出“好、较好”的党组织32个,争取选树6个典型样板;持续巩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成果,对3个转化的后进党支部进行“回头看”,防止反弹回潮。三是严格标准,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认真开展基层党组织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强化了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逐步建成了述职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用干部看党建的工作机制。推进党建项目化管理,2015年重点实施了3个党建项目,着力打造基层党建特色品牌。探索基层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三务公开”、“三议一表决”制度,确保基层决策的公正性以及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扭住关键,注重班子和队伍建设。从两镇领导班子中选派副科级干部到5个村(社区)兼任“第一书记”。修订完善了《村(社区)三委班子和村干部绩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并按考核结果兑现绩效报酬。全面落实提高乡镇干部职工津贴标准和村社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目前我区村、社区干部年人均报酬分别达到20320元和40800元,并为全体在职村(社区)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注重党员发展质量,2015年新发展党员10名,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得到优化,为党组织注入了源头活水。五是夯实阵地,推进基层政权巩固工程。投入资金2150万元,先后建成了两镇综合办公楼、3个社区服务中心,2个村办公场所。两镇实现了派出所、司法所、综治维稳中心全覆盖,派出所所长分别兼任副镇长,并为两镇配备了专职纪委书记。建立村社运转经费财政保障机制,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每年达3.5万元,社区组织运转经费每年达7.5万元。六是重心下移,稳定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及时考录招聘补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空编岗位,通过审批科学招录政府雇员补充工作任务较重基层单位,采取“合作办医”、“援青支教”借力弥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014年以来,通过多种途径已为两镇充实人员13名,有效缓解了人力资源不足的难题。
(二)坚持提质增效,做实基础工作。一是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在全区各行政单位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AB岗制和离岗告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全面清理界定工行委机关各部门岗位职责,做到一岗多责,人岗相宜,人尽其才。二是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行政审批事项清理386项,其中保留行政许可项目257项(承接项101项),保留非行政许可37项(承接项1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92项。同时,确定权力事项2426项,责任事项2426项。三是着力优化投资环境。严肃查处干部职工接待企业和群众办事语气生硬、态度冷淡和存在 “吃拿卡要”等问题,切实营造重商、亲商、暖商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发挥工行委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采取县级领导包项目,为项目、为企业提供“保姆式、点对点”的服务,力争把柴旦打造成海西最优的投资环境之一。四是想方设法为群众办事。通过设立便民服务办事大厅,将办事流程、内容、标准进行公示,为群众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推行镇领导班子成员在社区包片、轮流驻村。全面推行村社干部“坐班”和群众事务代办服务,鼓励村社党员干部,为群众代办医保报销等事务,今年已为群众代办事务累计达到90多件次,为群众解决难题6个,协调占用草场补偿款近1500万元。五是持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修订完善了《科级领导干部在岗情况通报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反工作纪律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6项制度,强化了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今年以来已对12名违反纪律的干部进行了通报批评。
(三)注重素质培养,提升基本能力。一是突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通过“书香柴旦”、“红旗峰大讲堂”等学习载体,在党员干部中认真开展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特别是加强对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提高理论素养。坚持县级干部深入基层上党课,努力消除基层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和盲点,指出工作上的重心和着力点,使基层干部思想认识有提升,开展工作有方向。二是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把服务群众能力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和村(社区)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严格工作责任制,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第一标准,定期开展满意度测评,并作为班子调整、评比表彰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通过考核促进能力提升,极大地调动了干部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扎实开展素质提升工程。借助援青等多种资源,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展订单式的培训,着力增强基层干部驾驭发展的能力。今年以来我们举办了党务工作者、社区两委班子、社会管理创新、城镇管理、文秘写作5期培训班,共培训党员干部205人次,村社干部参加培训覆盖面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