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海西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海西州始终坚持走“政府指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多元化多渠道发展”的路子,因势利导,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牧民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一、发展现状
海西州积极组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申报工作,大力扶持合作社发展,2006年至2013年,合作社共争取财政项目资金累计达197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90万元,省级财政615万元,州级财政1265万元,通过对合作社项目资金扶持,有力促进了合作社发展。截至2014年6月底,全州共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15家,成员总数达到34318人。按地区分,德令哈市225家、格尔木市144家、乌兰县102家、都兰县229家、天峻县105家、大柴旦6家、茫崖4家。按行业分,从事种植业的242个、从事畜牧业的539个、从事林业的3个、从事渔业的6个、从事服务业及加工业的25个。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短缺。海西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阶段,实力不平衡,很多合作社实力较弱,自身的资金积累能力非常有限。
二是内部运作不规范。部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执行章程不到位,存在只写不做,流于形式。合作社组织结构不健全,理事会、监督机制等形同虚设,缺乏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资金积累和风险保障等方面制度体系,财务、社务不够透明。
三是缺乏专业人才。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等相对较低,难以适应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工作。部分合作社虽然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但在生产中依然主要依靠经验进行种植、养殖,科技含量低,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合作社的自身条件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专业人才缺乏也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成立的目的不纯。个别合作社成立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社员组织起来,而是存在投机心理,打着合作社的招牌为自己谋取私利套取国家资金。
三、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对合作社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从政策到资金、技术和法律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商标注册等服务,不断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进程。
二是加快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大学生等领办、创办合作社,鼓励以多种要素入股,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多元化发展。完善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运行机制,健全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股金设置、盈余分配等形式,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三是加大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州、市(县)两级合作社培训体系,落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和种养大户的现代农牧业、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开展合作社信息化服务。加强合作社的软件建设,特别是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利用网络,建立起合作社信息平台,全面推介合作社优质农畜产品,促进网上销售,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努力打造海西特色农畜产品品牌,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