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观察评述 > 观察评述

海西州五项措施有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近年来,海西州积极利用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着力夯实体育产业基础工作,加大对体育市场的培育和监管,引导民营资本介入体育产业的开发,不断拓展体育产业领域,有力推动了全州体育产业发展。
        一、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坚持政策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家和省级层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深入研究促进体育服务业发展、吸引社会投资等具体办法,制定下发《海西州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统筹做好“十二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提升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为全州体育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打造体育赛事品牌。坚持把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相关产业互动发展的重要载体,自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了10届“激情穿越柴达木”徒步探险活动、8届“激情穿越柴达木”汽车摩托车拉力赛、3届激情哈拉湖机车极限挑战赛、3届乌兰金子海高原极限汽车越野挑战赛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国内各省市参赛选手、媒体记者及客商等共计7万人次来海西参与体育赛事活动,创造了活动推广、宣传报道、旅游消费等综合效益2.8亿余元,“激情穿越柴达木”徒步探险等赛事活动被评选为国家级体育精品赛事,成功培育了一批知名体育赛事品牌,有效引领和带动了海西体育产业发展。
        三、夯实体育产业基础。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扩大州级财政投入,加快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夯实基础。近年来,共落实国家、省、援建及招商引资资金3.6亿元,在州本级建设了海西州“那达慕”民族运动场、海西州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在8个县级地区建设了5个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馆、3个民族运动场和2个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在所有乡镇和村社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配发了全民健身路径。完成州本级和4个县级地区“雪炭工程”,建成统筹城乡一体化农牧民文化体育广场4处。完成体育器材进寺院工程28个,实现藏传佛教寺院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州体育场馆覆盖率达88%,60%以上的城市街道、40%以上的乡镇建有体育组织,100%的城市社区和64%以上的农村建有体育健身站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 3.6平方米 。州县乡村四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四、加快体育基地建设。坚持项目带动,培育市场主体,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先后引进了一批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体育骨干企业,通过串联整合海西的自然山水、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旅游资源要素,促进文化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建成玉珠峰登山基地、格尔木318自驾游营地、天峻青少年户外体育运动基地、大柴旦温泉原生态养生文化旅游产业园等一批聚集效应明显的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基地和项目,每年吸引省内外游客逾40万人次。“十三五”期间,海西州还将以主要交通干线和自驾车线路建设为依托,规划建设35个滑沙、滑盐、自驾游、赛马、徒步、登山等体育运动基地,打造集体育健身、旅游体验、时尚运动为一体的产业链,扩大海西体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提升全民健身水平。坚持将全民健身活动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先后举办以“那达慕”大会、“孟赫嘎啦”艺术节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代表的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近千项,全民健身活动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州内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达100%,大型体育场馆月月有公益性体育赛事活动、周周举办免费体育讲座、展览,年均开展体育健身技能等培训达3万余人次。全州共建立全民健身活动站点43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个,成立体育协会26个、会员2530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4.8人,每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37万人次以上,全州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30.7%,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