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观察评述 > 观察评述
经济聚焦:产业融合,让青海旅游迈向质量增长型


   高原新一轮旅游旺季脚步声已近,互助土族纳顿庄园总经理杨海春盘算:“2014年我们庄园的收入肯定能更高。虽然2013年接待游客减少了,但旅游收入比 2012年增长了上百万元,达到700多万元。”杨海春非常看好市场:“这不是我盲目自信,随着文化旅游融合深入,我们的经营从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增长 型。”

  互助土族纳顿庄园是一家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从初期小规模经营 餐饮和演艺,到近一两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酩馏酒酿造和“乡趣味”浓厚的刺绣产品、皮绣工艺画等引进景区,到时下紧密围绕酒乡文化、乡土文化与高原旅游 融合,开办乡村酒馆、乡村宾馆,开展乡趣演出、乡趣种植旅游活动,新建影视拍摄土族风情墙等,庄园发展不断生成新经济增长点。

  把文化作为产业,把旅游作为品牌。纳顿庄园的发展路,是我省文化旅游不断融合发展成效的写实。

  近两年来,我省出台实施《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意 见》、《关于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明确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主题主线和主要路径,坚持以西宁、青海湖、塔尔寺、坎布拉、贵德、互助 土族风情园等八大景区全面带动我省74家3A以上景区开展文化旅游融合工作,投资1.02亿元打造了藏文化馆、“八瓣莲花”文化创意产业园、丹噶尔古城二 期、民和永录民俗博物馆、彩虹部落土族园、坎布拉文化旅游、昆仑文化景区、贵德藏文化创意园、玉树拉司通古藏村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融合项目。

  在品牌活动上,青海文化旅游节、祁连山草原风情文化旅游节、门源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湟中“圣域旅游、八韵争艳”文化旅游黄金季等一批文化旅游活动精彩举行,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旅游增收的新支点。

  在演艺节目上,我省旅游部门支持贵德“七彩峰丛”打造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的实景演艺节目。青海湖、贵德、黄南、海北金银滩—原子城四个景区均实现了常态化演出。全省3A级以上景区结合实际,挖掘文化资源,开发了以花儿、评弦、藏戏、拉伊、则柔等特色突出的节目。

  历经两年努力,目前我省文化旅游融合的态势增强,全省60%的3A级以上景区实现了非遗、书籍、演艺“三进入”。文化融入景区,景区凸显文化,催生了新的业态和产品,文化生财,体育给力,旅游出彩。

  在梦幻海北,西海镇借助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形成了集租赁换 乘、维修救助、餐饮住宿、购物演艺、民俗展示等多功能服务为一体的骑自行车游目的地,上年接待游客4.2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100万元,成为青海旅游新 品牌。全州实现旅游收入8.4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65.5%,增速远远高于全国水平。

  在风情海东,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间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了 一批以文化设施为载体、重点文化产业区块为基础、文化产业群体为支撑,地域特色鲜明的多元文化旅游产业,到2013年底仅文化产业销售收入达到了8000 万元。互助土族自治县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大幅增长40%,跃上6亿元。

  在魅力海西,“激情穿越柴达木”汽车摩托车拉力赛、激情哈拉湖? 迎新年冰雪机车极限挑战赛、徒步穿越柴达木探险活动以及金子海高原极限汽车越野挑战赛等体育赛事,促进了体育旅游融合发展。那达慕大会、柴达木国际摄影艺 术节、海子诗歌馆文化诗歌沙龙等文化活动,促进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在圣洁海南,以民风民俗、宗教文化、自然风光为依托,以藏传佛教 文化为主调,重点开发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高原有机食品、藏医药产品、民族服饰、黄河奇石、唐卡堆绣、民族刺绣等旅游商品。投入资金60万元重点扶持 藏绣、同德塔贤石雕、藏香等一批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2013年实现旅游商品收入1.4亿元。

  3月20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旅游发展推进会。继续打造旅游城 镇、旅游乡村和旅游文化功能区,结合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特色旅游发展,打造几台高品质、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演出节目,继续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和产 品……我省对文化旅游融合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新号角吹响,新发展路径继续拓展。 (作者:张利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