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琪
见习记者 张芗逸
11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方面,《计划》提出,要加强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和旅游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优化信贷管理,丰富信贷产品,支持旅游设施建设运营。
旅游产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
在促消费政策等多重利好促进下,今年以来,国内旅游产业基本恢复常态,正在从全面复苏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据文化和旅游部10月末公布的数据,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36.74亿,比上年同期增加15.80亿元,同比增长75.5%;居民国内出游总花费3.6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97万亿元,增长114.4%。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的数据也显示出旅游产业由复苏转向增长的趋势。在8天的假期中,国内出游人次为8.26亿,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4.1%;国内旅游收入为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1.5%。
在这一背景下,国内旅游业三年提升计划是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利好。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计划》提出加强对旅游业的金融支持,对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金融支持有助于优化旅游设施建设运营,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和融合发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助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金融一直是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2年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以发挥金融管理部门、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金融机构各方合力,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
今年4月份,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会同各支持机构联合实施2023年度“百城百区”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通过文化和旅游消费惠民措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文化和旅游小微企业减费纾困等方式,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力。
国务院办公厅今年9月份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提到,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旅游设施建设运营。
在田利辉看来,下一步,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发行旅游国债等方式,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为旅游设施建设和运营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金融机构可以结合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开发适合旅游业的信贷产品,如旅游设施贷款、旅游开发贷款、旅游消费贷款等,以满足旅游企业在设施建设、旅游开发、旅游消费等方面的融资需求。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金融机构可以结合自身业务和旅游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结合景区乐园、周边餐饮、图书文创、酒店商店等多个消费场景,实施助企惠民行动计划,完善消费金融、场景金融和便捷化支付体系,全面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旅游消费的巨大潜力。
11月13日,文旅部发布《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国内旅游市场规模保持合理增长、品质进一步提升。国内旅游市场对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这份三年计划,是为了解决当前国内旅游市场中的哪些问题?又提出了哪些针对性的措施?更好提升的方向和方法又是什么?《新闻1+1》邀请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共同关注:未来三年,国内旅游如何提升?
旅游市场的突出作用,何以体现?如何量化?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2009年国务院曾提出,未来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个词怎么去定性?当时我们给出了一个5%的定量指标,也就是说旅游的总消费要占GDP的5%。这个数字在2009年的时候提出来,到2019年的时候,我们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经济体量的扩大,旅游业的消费也要随之扩大,否则这个比例就不对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去讲,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除了消费以外,我们还要拉动投资、拉动就业。现在看来,我们旅游业在投资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很多投资还是侧重于山山水水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针对科技赋能、文化引领,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方面的投资,我们还需要加强引领。
如何看待国内旅游提升计划的出台时机?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我觉得这份文件的出台正逢其时。推动旅游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既定的目标,要长期践行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有序扩大出游的基础,增加旅游消费的频次,扩大旅游消费的份额,最终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我们国家尽管已经进入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但是大基数、稳增长、低消费还是基本国情,比如在2019年,尽管出游人次超过60亿,但平均到14亿人口来看,我们的人均出游率也只达到4.3次,和韩国等周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倍以上的差距。所以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旅游的权利,提高出游的频次,提升旅游的消费和游客的满意度是我们既定的目标。尽管过去一年我们旅游业“高开高走”逐渐回暖,尽管过去每个季度、每个节假日的旅游数据都是越来越高,但是和2019年相比,我们增加的幅度还不是很高,距离我们推动旅游业走向内生性增长,理性的繁荣,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要千方百计稳住消费预期,提升旅游消费的信心,这是政策的主要目标,所以说这份文件的出台是正逢其时。
国内旅游市场是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基础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需要协调发展。其中,国内旅游也是入境旅游的基础。如果我们的基础设施建立不起来,如果我们的服务提升不起来,那么入境游客也不会来的。为了贯彻落实国办的文件,据我所知,有关部门也正在制定入境旅游振兴计划,这和国内旅游提升计划是一个“姊妹篇”。如果我们国内旅游市场的基础提高了,我们的服务品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都完善了,就会形成“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新空间。
国内旅游提升计划30项主要任务的重点在哪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我个人最关注的是优质旅游产品的供给,包括要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还有推出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集聚区、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推进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区建设。只有丰富优质的旅游产品供给,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旅游需求。除了产品以外,我们还要关注市场的环境,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监管和示范引领。我注意到,这份文件中提到对民宿要有相应的标准引领,还有旅游信用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对实施“信用+”工程做了相应部署,让广大游客比较在意的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恶性事件空间越来越小,直至消失,这是我们的目标。
如何推动更多新的旅游产品进入市场?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首先,传统的产品价格要往下降一降,新的产品才会进入市场。随着游客出去得越来越多,市场变得越来越厚实,旅游企业的创新空间就会越来越大。比如City walk(城市漫游),不仅去看街景,渴了还要喝饮料,还可能坐下来喝一杯咖啡,饿了需要餐饮,可能还会去参加一些文化体验活动,这些方面都给旅游企业的创新投资带来了一些新的空间。比如一些小而美的旅游项目,能不能在城市街区中布局,都是值得思索的方面。
提升旅游体验,最重要的还是落实好带薪休假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我们要通过节假日制度安排不断优化,来提升广大游客的获得感。但从根本上去讲,我们还是要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让广大游客实现“我的行程我做主,我的时间我也要做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旅游的体验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