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政策咨询 > 政策咨询

《青海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发布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晴空 张国静    发布时间:2022-02-24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月23日,青海省地震局发布《青海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发布实施对我省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基层基础能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深化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我省地震活动分布广、强度大、频度高,全省97.3%以上的国土位于Ⅶ度及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远高于全国的58%。另外,青藏高原中部的巴颜喀拉块体及其周缘是中国大陆20多年以来7级以上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

《规划》共分为五大部分,包括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规划》从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地震应急救援响应服务能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效能等4个维度设置了11项指标。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青海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地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和地震科技水平显著提高,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众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升,“防大震、减大灾、抗大震、救大灾”能力显著提高,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全方位推进我省防震减灾现代化迈进,青海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主要指标为,地震监测水平预期东部地区达到1.0级,中部地区和青南地区达到2.0级,西部地区达到2.5级。实现省内4级以上地震2分钟-3分钟发布地震参数自动速报信息,8分钟发布正式速报信息,重点地区震后5秒-10秒发布地震预警信息,1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等。未来五年我省将重点实施青海省防震减灾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工程、防震减灾科学普及提升工程,力争每个市州至少建设1个防震减灾科普展馆。


我省重点地区震后5至10秒发布预警信息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周建萍    发布时间:2022-02-24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月23日下午,省地震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发布《青海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

省地震局副局长马玉虎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持续提升。实施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青海子项目和青藏高原地震监测能力提升项目,全省地震监测能力东部地区达到1.5级、中部地区达到2.5级、西部地区达到3.0级,实现省内5级以上地震10分钟内速报,地震速报的时效性和地震定位精度进一步提高。同时,组建了2支国家级应急救援队、10支省级区域性救援队、57支专职救援队、13支社会救援队。开展多类别、多形式、多层次年度地震应急演练。有效处置、应对了2016年门源6.4级、2016年杂多6.2级、2019年茫崖5.0级、2021年玛多7.4级地震等多次显著地震。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初步形成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地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众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升,“防大震、减大灾、抗大震、救大灾”能力显著提高,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

同时,建成由测震站网和地球物理站网组成的基本覆盖全省区域的观测系统,实现省内4级以上地震2至3分钟发布地震参数自动速报信息,8分钟发布正式速报信息,重点地区震后5至10秒发布地震预警信息,1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

此外,还将提高祁连山地震带、甘青川交界地区、柴达木盆地、青南地区和兰西城市群覆盖区域的测震和地球物理站网密度,填补地震监测空白区,提升地震监测精度。健全完善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青海油田等专业监测台网的运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