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柴达木日报记者 吴婷婷 赵伟伟
全州有机草场监测面积突破1.2亿亩;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国字号”创建海西榜上有名;“菜篮子”市州长负责制和省级输出地建设考核海西州获得“优秀”……一组组成绩,见证和记录了2023年我州农牧业步履铿锵。
“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农牧区增彩”是对农牧业发展成效的最好印证,随着我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幅愿景已如群众所愿!
特色品牌,深耕“质”造精品
柴达木有奇宝,枸杞藜麦牛羊跑……我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核心,塑强“神奇柴达木”海西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农牧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全州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我州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为核心,发挥好农牧民主体作用,深入推进“12345”产业振兴总体布局,统筹实施稳粮保供、产业增效、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等“八大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坚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2023年,全州农牧系统把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转化成推动‘三农’工作的实际成效,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牵引,出台《海西州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行动方案》等一揽子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州县落实各类惠农补贴1.32亿元全力支持农牧业生产,农牧业喜获丰收。”州农牧局副局长赵志勇说,“下一步,我们将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等‘六大工程’,推动全州‘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
完成柴达木盆地盐碱专项普查任务;格尔木采用“洗盐+滴灌”的方式选育耐盐碱作物,种植139亩油葵取得良好效果;德令哈采用“打井取水+漫灌洗盐”的方式,对2000份燕麦品种开展耐盐碱品种筛选……我州先行先试,盐碱地改良实现多元化。
2023年4月份,格尔木市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恢复治理139亩(9.27公顷)盐碱地开展了治理试验任务,以促进盐碱地资源利用,发展壮大农业种植产业,种植了油葵。在治理盐碱地的同时,油葵籽可用于深加工,也为市民提供了观赏休闲的好去处。
“去年,海西州开展盐碱地改良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及综合开发利用可行性研究,建立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基地。我们采用‘洗盐+滴灌’方式选育耐盐碱作物油葵,实施了139亩盐碱地改良项目。”格尔木市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曾纪勇说。这是格尔木市初次在盐碱地试种油葵并喜获成功,也让市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推广盐碱地改良信心更足。他说:“通过去年的盐碱地改良项目,我们计划2024年继续实施盐碱地改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的推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产业结构更优化,农牧业发展“绿意”浓,一幅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绿富美”的动人画卷铺展在希望的田野上。
特色产业,处处“丰”光无限
中秋时节,在都兰县的田间地头,一串串火红的枸杞压弯了枝头;微风一吹,乌兰县成片的藜麦缓缓扭动纤腰,舞出了优美的田园风;在天峻县的草原上,一群群牛羊犹如珍珠般散落在绿油油的草场,悠闲自在的场景仿佛世外桃源……2023年,秋粮生产喜获丰收,牲畜出栏再创新高。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都兰县诺木洪的枸杞地里,一颗颗成熟的小红果缀满枝头,采摘工满怀着期望,走向田野,大片的枸杞晾晒场映红了柴达木盆地,在枸杞加工厂里,工人们忙着清洗、晾晒和烘干新鲜枸杞,红彤彤的枸杞映红了他们的笑脸,也映红了柴达木的好“丰”景,也变成他们一“杞”致富的火红日子。
“2023年8月29日当天,我们的交易额达到了200多吨。以前,客户到这里走巷串户收购枸杞,交易中心启动后,到交易中心看完样品后直接到库房拉货和交易,比以前方便多了。”都兰丰海枸杞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宁乾说,“交易中心启动后方便农户、种植户和合作社,企业也有了展示的平台,以后的电商和直播都可以放到这里。”
湖北客商乔焕军在都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启动现场签约了50吨红枸杞和4吨黑枸杞,除此之外,他还看上了枸杞鲜果,让远在湖北的家人尝鲜。他说:“行业内的人都说青海的枸杞好,这次我也特地过来看看,看完之后,我发现这边枸杞确实好。我打算把重点放到这边,从2024年开始和海西州大力合作。”
乌兰金泰哇玉农业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涉及种植、养殖、活畜交易、屠宰、肉食品加工、生态旅游和科研等领域,是我省农牧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23年,我们公司茶卡羊养殖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10月初,茶卡羊存栏10000余只,牛存栏500余头,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使得茶卡羊膘肥体壮,牛羊出栏量大幅增加。”公司副总经理韩业杰说,“去年我们在西宁市新开了1家茶卡羊专卖店,省内共计3家线下专卖店,公司在直播平台的粉丝量50余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也促进了茶卡羊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农牧民增收。”
如今,俯瞰海西大地,一栋栋温室大棚遍布乡野,一群群牛羊在草原尽情奔跑……我州农牧业正高举绿色生态旗帜向市场前沿阔步前行。
特色产品,描绘“农”墨重彩
2家企业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合作社被评定为国家级示范社,18家合作社入围省级示范社,19家家庭农牧场入围省级示范性家庭农牧场,培育85家州级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主体培育呈现规模化趋势。
全州73家企业的206种产品入选“神奇柴达木”优品库;在杭州、宁波建设101家“神奇柴达木”优品窗口,省内建成5家“神奇柴达木”优品旗舰店;推动农畜产品产销对接,推进落实22种“神奇柴达木”优品产品上架“浙里淘”并产生订单,海西农畜产品入驻台州、温州近60家大型商超和直营店;“电商绿洲”“青藏优品”等电商平台发展线上分销商超过2000余家;德令哈市向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直供牛羊肉45吨……
一时间,特色畜牧产业遍地开花,逐步形成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全新发展局面,柴达木特色农产品,也成为不少人追捧的“香饽饽”。
“再装好这车,我们就可以把大礼包发走了……”分拣、打包、装箱,在海西州电商绿洲商贸有限公司,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将这批近2000份的消费扶贫大礼包发往江苏省。海西州电商绿洲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帆说:“我们公司在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的政策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将海西州各地区的优质农特产品组合成海西特色农畜产品大礼包销往全国。”
在生态农牧业“路线图”的引领下,我州高举“绿色牌”,勇走“特色路”,正努力实现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生态农牧业的华丽“转身”,一幅生态美、产业兴、农牧民富的图景正逐步变成现实。上一篇:激情穿越柴达木 奔赴美丽冬日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