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 夫
无论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还是在白雪飞舞的日子,我总是喜欢独自一人,或者在妻子的陪伴下走出家门,径直走向离家500多米的巴音河,沿着河岸边宽阔平坦的道路,看着碧波荡漾的河水散步。多少年来,这已经成了一个习惯。有时候在家里蜗居久了,莫名其妙地感到郁闷,好像心中有许许多多的窝囊日久变质,夜以继日地散发出越来越浓郁的霉味,整个人也会从勃勃生机逐步变成萎靡不振,甚至焦躁不安。苏东坡先生说过,此心安处是吾乡。此话不假,祖国江河千千万,而唯有巴音河最能安置我这个浪子的驿动之心。
想当年,年少轻狂的我和一群青海民族学院毕业的同学们高唱着姜育恒的《驿动的心》,从省城西宁陆陆续续来到德令哈工作生活。那时最吸引我的是清澈透明的巴音河水,相比于浑浊不堪的湟水河,它可以用圣洁无瑕来形容了。夏日炎炎的傍晚,我们相约于巴音河畔,任由清冽的河水翻起稀碎的波纹,像浣纱的西施一样用酥嫩的小手抚慰游子的心。如果再伴上清脆悦耳的吉他,或者缠绵悱恻的青海“花儿”,那就是一曲曲天人合一的天籁之音了。寒气逼人的冬季,巴音河的白雾从不冻的河面袅袅而起,宛若人间仙境。我与妻子相识于冬季,我们心中有一把爱情之火在凛冽的冬季熊熊燃烧。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我送她回家的路上,皓月当空,云雾缭绕桥面,偌大的街道空无一人,不由得浮想联翩起琼楼玉宇。
然而,那时的德令哈毕竟非常落后,整个市区就那么几栋楼,其他都是年久失修的平房。最热闹的当数二层百货大楼,柜台里面不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品,而且还有许多售货员。有事无事都会去那里转一圈,就像当时到西宁必逛大十字和水井巷一样,不为别的,就为那份难得的热闹。
当我满怀热情到德令哈报到的时候,面对破皮烂衫的市区,真的非常后悔年少冲动的草率选择。由于一年四季笼罩在风沙之中,德令哈就出现了一大怪,女人常年出门戴口罩。那时戴口罩不像现在这样司空见惯,口罩似乎是医护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标配。我们这些毛头小伙子经常靠着十字路口的绿色铁栏杆,眼巴巴瞅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希望能够发现一张张女孩子俊俏的面容。但是,希望多大失望也就多大,我们最终还是没能在风沙中的十字街头寻找到终身伴侣。
当我们这些来自外地的大学生很快满足了对戈壁滩的好奇之后,逐渐渴望起故乡的绿色草木和多彩花卉。于是,我们狭窄的窗台上便有了一盆盆天竺葵、仙人掌之类最为普通的花卉,至于仙客来、石榴树之类的植物已经算是高档货了。种草养花是一门技术活,光有热爱之情是远远不够的。花是浇死的,鱼是喂死的。由于没有养花经验,每一盆生机勃勃的花草都是在我们的溺爱下夭折,过度的浇灌让可怜的花草们承受了生命之轻。我属于那种养花买了就死、死了再买的“犟板筋”,一年一度享受着花卉带来的快乐,伤悲着花卉带来的伤悲。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多年的摸索之后,竟然成功让一棵石榴树花满枝头,喜结硕果,迎来朋友们的啧啧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写了一篇散文《石榴花开柴达木》,尽情抒发心中的狂喜。
当我暗自窃喜的时候,有个退休老同志在我回家的路上突然截住了我,心情激动地说,他家的仙人掌开了满树的花朵,而且娇贵的君子兰也开花了。他过于激动的胖脸蛋红光满面、肌肉颤抖,甚至有点语无伦次了。这是他精心培育了十多年的成果,看得出来这比得了亲孙子还让他心花怒放。他让我给他的这些花花草草拍个新闻,在海西的新闻上露露脸。这时我才发现像我这样热爱花花草草的人在德令哈不乏其人,养花种草早已成为他们改变居所小环境的自觉行动。
人们都在不约而同地为德令哈增添鲜活的色彩,让它变成心中的理想之地。一排排岌岌可危的平房陆陆续续被推为平地,在一片片废墟之上,一幢幢整齐划一的楼房拔地而起,实现了儿时那个“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生活。越来越多的文人骚客倾情夸赞,都以“瀚海明珠”“戈壁新城”之类的形容词来装点德令哈日新月异的新变化。
特别是巴音河道的综合治理,无疑是德令哈最具人气的城市建设工程,好比给德令哈佩戴了一条镶钻的金腰带,它使宛如丑小鸭的德令哈变成了白天鹅。岩石砌就的河道铺砖设栏,绿树成荫,曲径通幽。骄阳似火的林荫道凉风扑面,瑞雪满路的曲径足印留痕,华灯初上的河畔光怪陆离,俨然是德令哈乃至青海省最靓的景观之一。
德令哈就像一本厚厚的相册,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献出的青春,让人不由惊叹它与时俱进的蜕变。曾经残垣断壁的巴音河畔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绿树成荫、芳草萋萋、花香袭人,麻雀、百灵鸟安家落户,引吭高歌诗情画意的金色世界。曾经冷冷清清的市区在悄无声息中变得车水马龙,从30年前屈指可数的几辆出租车,到现在大街小巷拥堵不堪的私家车,不得不增加桥梁和拓宽路面。曾经以黑灰色为主调的服饰,不断变得丰富多彩,特别是网购时代的来临,德令哈人永远告别了穿一线城市退下来的老款衣服了。有次我做一个反映德令哈新变化的电视片,我特意拍了两位身穿彩裙走过中心广场女子的镜头,她们两人就像翩翩起舞的花蝴蝶飞过喷泉、飞进寻常百姓家。我觉得春江水暖鸭先知,时尚领先看女子的服饰。
真的,德令哈建市30多年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摇身一变,成为人见人爱的戈壁新城,它的魅力在希望和自信中越发动人心魄。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德令哈一点也不落伍,它时刻与祖国一起脉搏跳动,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
德令哈的生态环保全民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分娩一样的痛苦和忍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德令哈曾经也是如此。大批的野生植被被人们当作建筑材料和燃料大肆砍伐,柏树山的柏树所剩无几,几乎成了徒有虚名。大量的野生动物也被猎杀,变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野味和身上的服饰。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这些野生动植物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资源。很多年前,我们采访回家,途中看到一个农妇拉着一架子车绿油油的梭梭,吃力地在坑坑洼洼的戈壁滩移动,黄昏的霞光涂抹在她身上,宛若一幅温暖人心的油画。她看着我们举起的摄像机,既害怕又羞涩地说,家里没有柴火烧,只能砍一些梭梭做柴火。看着她哆哆嗦嗦的瘦小身板,既同情又可恨。记者的良知还是促使我们做了一条新闻《贫困蚕食柴达木的绿色》,获得省级新闻奖。但是,看着那个喜庆的红色证书,心中真是五味杂陈。
有着美丽动人传说的褡裢湖是巴音河的终结者,也是天赐德令哈的两块碧玉一样的湖泊。其中的淡水湖可鲁克湖芦苇环生,百鸟争鸣,鱼蟹肥美,牛羊满滩,成为网红打卡地。特别是素有软黄金之称的山羊绒曾经享誉全国,让湖畔的怀头他拉镇拿国家级奖牌到手软。但是绒山羊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它们会用蹄子刨开土皮,啃尽草根,对草场的破坏非常大。当意识到这些后,德令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生态畜牧业之路,不再盲目发展绒山羊产业,而是不断开辟枸杞、牦牛、火焰蔘、青稞、小麦等多元农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温棚农业,草莓、吊瓜、油桃、青椒、西红柿、黄瓜等反季节果蔬在德令哈开花结果,市民餐桌上多了一份亲切的家乡味。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德令哈矢志不渝的终极追求。青藏高原最大的梭梭林保护区在这里,成片成片的梭梭树得到全面保护,它们在戈壁滩郁郁葱葱,给这片雄性大地装点了几分似水柔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促动着人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农牧民走进城市,全面深度融入一产、二产和三产,追求高品质生活,他们的身份证上只有“居民身份证”字样,不再有城乡区别。每到草长莺飞、牧歌悠扬的时节,德令哈人总会约亲朋好友一起驱车到柏树山,聚会在巴音河畔、小憩乡间小道、泛舟湖上、探险外星人遗址,以最具人间烟火气的野炊、歌舞、休闲等方式尽情宣泄心中的快乐之喜,抒发满腔的感恩之情。
人人心中有天堂。对于我们这些生活于斯、工作于斯的德令哈人来说,德令哈就是我们的人间天堂,这里有我们洒下的血汗、这里有我们的家人朋友、这里有我们的梦想、这里有我们的成果。对于那些外地人来说,德令哈就是他们的诗与远方,无论是探险猎奇,还是体验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德令哈总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生命体悟。因为我们德令哈人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要把德令哈当做母亲一样去敬畏,当做女儿一样去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