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招商引资 > 招商引资

看!世界盐湖产业中的 “青海分量”

—— 从“2023钾盐钾肥大会”看青海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这是6月8日拍摄的察尔汗盐湖景色(无人机照片)。 夏日时节,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境内的察尔汗盐湖五彩斑斓,风光旖旎。 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盐湖,也是我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和盐湖产业基地,总面积为5856平方公里,各类盐资源总储量达600亿吨,有“无机盐宝库”之称。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 青海日报记者 芈 峤 马振东 陈赟业

号角吹,盛会举!

2023年6月一封来自中国“盐湖城”——格尔木市的邀请函飞向世界各地,这里即将召开2023年钾盐钾肥大会。

一场盛会的举行是一次产业发展的狂欢。以中国盐湖产业中心——察尔汗盐湖为聚点,盐湖产业开发龙头企业、盐湖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团队、盐湖产业各梯度市场主体……全部集聚共同“问道”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盐湖资源管理创新等高质量发展难题。

一场盛会更是一次产业间合作桥梁的搭建。围绕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中信国安锂业发展有限公司、五矿盐湖有限公司等盐湖产业头部企业,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成员等科研单位提供技术、理论支撑,在校、企、院、商间搭建了合作的平台。

一场盛会更加坚定了青海在中国乃至世界盐湖产业界的“分量感”和“核心性”。“难得有这种机会和产业领军者如此近距离交流”“此次前来就是为了学习和参观”“非常荣幸,能走进中国盐湖产业的‘心脏’”“我代表证券行业来到目前资本市场最偏爱‘赛道’的核心区是考证更是调研”……

新项目上线、新技术交流、新观点阐述、新发展谋划……自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出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后,青海举全省之力,使得世界盐湖产业中的“青海分量”越发厚重,中国盐湖产业在青海的支撑下越发具有国际发言权。

以展会为入口,记者带您从专业化角度体会世界盐湖产业中的“青海分量”!

青海盐湖产业 实现“从无到有”

—— 对国际市场 影响深远

在我国谈论起盐湖产业,不得不提及钾元素。因为钾肥的开采,开启了我国盐湖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我国14亿人口基数也决定了中国是国际上钾肥需求量最大的国家。

6月7日,在2023钾盐钾肥大会暨格尔木盐湖论坛开幕式上,IFA(国际肥料协会)负责人Alzbeta Klein也肯定了这一观点,她提出:“中国是钾肥最大消费国,也是重要进口国,在全球范围内对市场有着重大影响。”

回首65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为了解决全国人民基本粮食需求问题,开始了“寻钾”之旅,虽然在瀚海戈壁有了重大发现,但是从盐湖众多元素中单独提取出钾并不容易,直到1997年几经改革“阵痛”才实现了高品质钾肥的量产,这一举动,不仅给了中国粮食生产以信心,最主要的是打破了国际市场对我国钾肥的贸易壁垒,让中国在国际钾肥市场有了话语权,形成了价格洼地,不再受制于人。

回到2022年,受新冠疫情及俄乌冲突影响,粮食安全得到了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而钾肥是粮食稳产增收的基础性化肥原料,全球农作物增量稳定,直接带动钾肥需求的持续增长。

在会议交流时,作为我国钾肥第一大生产企业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提到一项数据:2022年,盐湖股份氯化钾企业钾肥产量580万吨,销量494.11万吨,在国产钾肥市场达到73.2%以上占有率。

简单的数字可以看出,在国际钾肥趋紧情况下,是青海为了全国粮食稳产保供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谈及钾肥市场未来发展,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钾肥施用占比已接近发达国家,提高单位土地生产效率的需求将构成钾肥长期需求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大力发展钾肥新品种,对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得出结论,随着我国农业用肥结构的不断优化,钾肥需求预计还将继续稳步上涨,这是未来钾肥产业的发展方向,更是国际市场对中国这个钾肥最大采购商的关注点。

“钾”是大宗紧缺战略性矿产。青海作为中国盐湖产业发展核心区,提钾工艺的再提升、再突破,不仅对国内产业有深远影响,更多的是蝴蝶效应下带动国际钾肥产业的持续“发酵”。

当然,除了提钾,盐湖中还蕴含当今技术领域关键元素,以“钾锂镁铷”等为代表的盐湖资源,在高效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节能环保等产业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均被全球发达国家与地区视为与稀土具有同等战略地位的重要资源。

为此,与会专家、赛迪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王本力认为,我国材料工业呈现“大而不强”,与材料强国之间存在不少差距的现状,而面对这一现状,需要“材料先行”。

盐湖产业多种元素的高效提取就是中国“材料强国”的第一步,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

据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统计,截至2022年,我省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已建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具有盐湖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成氯化镁、氢氧化镁、高纯镁砂、镁水泥、金属镁、镁合金等生产线,形成10万吨金属镁、12万吨高纯氧化镁产能;建成碳酸锂、氯化锂、金属锂、六氟磷酸锂等生产线,形成碳酸锂12万吨、氯化锂10000吨、金属锂1500吨产能。由此可见,青海正在对“材料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青海盐湖开发 技术“提档升级”

—— 为世界盐湖开发 提供重要贡献

“近年来青海省立足柴达木盆地资源优势,以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柴达木特色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实现了从矿产资源采掘的‘独轮车’升级为传统化工与新能源、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多轮驱动’的转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会长王孝峰表示。

毫不夸张地说,在我国一部青海盐湖产业发展史,展现的是中国盐湖产业开发史。从最初“手拉肩扛、土法上马”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袋钾肥,到浮选技术几经变革,得到最优解;从单纯钾肥生产到形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这其中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对世界盐湖产业的重要贡献。

就盐湖股份来说,60多年发展,企业突破了低品位固体钾矿的浸泡式溶解转化开发技术、反浮选—冷结晶工艺技术、钾石盐—热溶结晶工艺技术、水采船国产化技术等一批盐湖钾盐、镁盐、锂盐关键技术,同时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其实,分析我省察尔汗盐湖结构可以发现,虽然这座盐湖是中国最大可溶性钾镁盐矿床,但超高镁锂比、低锂盐湖卤水的特性,使得卤水提锂技术成为世界性难题。

“通过10余年的耕耘和打磨,吸附提锂+膜分离浓缩耦合技术突破了从‘超高镁锂比、低锂含量’卤水提锂的世界难题,实现镁锂比从500:1到6:1的关键分离,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镁锂比盐湖卤水镁锂分离绿色环保技术,完善了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经济梯级利用。”青海盐湖股份副总裁马黎春说。

除了盐湖股份,2021年五矿盐湖有限公司攻克了“原始卤水高效提锂技术”。

五矿盐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大义说:“该技术利用吸附工艺取代了盐田摊晒工艺,成功实现‘提锂前置’,将生产周期从2年缩短至2个月以内。首次应用大型连续离交设备实现原卤直接提锂,锂综合收率从原来的36%提升至60%左右,将总的提锂收率提高至原来的两倍。”

从资源洼地到技术高地,从无处借鉴成熟技术到解决世界难题,青海用技术征服了瀚海戈壁,更向外界证明了世界盐湖开发的“青海分量”。

时至今日,各国已进入环境污染治理和“双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关键期,发展新兴产业是应对能源资源紧缺与生态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而随着青海在盐湖产业开发利用过程中逐步攻克各项技术难点,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资源与新材料安全、保障中国盐湖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做出了“青海贡献”。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首席科学家李小松表示,虽然相比南美“锂三角”、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国锂资源储量相对缺乏,但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反而成为全球盐湖提锂的技术高地。

青海盐湖产业 未来“目标清晰”

—— 将带动世界盐湖 产业高速发展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来到察尔汗盐湖时指出,“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2022年,《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1—2035年)》正式印发,给出了加快推进盐湖产业培育、科技赋能、要素保障等重点工作要求。

可以看出,青海省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契合“双碳”发展目标,并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时间上存在长期重合。为此,青海加大盐湖产业开发是最优选择。

而针对未来中国盐湖产业究竟如何“落子”,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给出了远景规划:强化盐湖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突破涉及国家盐湖产业战略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构建完善国家现代盐湖产业技术体系;抢占全球盐湖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提升我国在全球盐湖战略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作为中国盐湖产业领军企业的青海盐湖股份,谈及未来,马黎春说:企业将稳定钾、扩大锂、突破镁、开发钠、开发稀有元素、推进循环利用、发展旅游资源。到2035年,形成钾盐、镁盐、锂盐、钠盐开发为核心,盐湖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新能源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钾、镁、锂、钠等系列产品规模、质量、品牌等跨入世界前列,形成各类产品2000万吨,产值超1000亿元。

今天,青海盐湖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上下同心,一项项举措掷地有声,一个个项目加快推进,在全世界的注视下稳步前行。

但与会期间还是有人提出什么是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该如何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从专业角度来讲,一项政策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学科基础支撑,为了回答大家的疑问,为了对盐湖产业有个最完整、权威的阐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给出了盐类学的概念和学科体系。

其中盐类学提出了,盐类地质学、盐类化学、盐类工程学、盐类生物学、盐类环境学、行星盐科学,并由此引申出盐类矿业、盐湖工业、盐湖旅游、盐湖农业、盐湖大康养五类产业的大盐湖产业,为中国乃至世界盐湖产业发展给出了遵循。

为此与会盐湖领域专家提出倡议,应充分发挥青海盐湖资源的独特优势和禀赋,面向“国际竞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多方协作,突破大盐湖产业战略发展关键技术瓶颈,增强盐湖资源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