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兰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巡礼
柴达木日报记者 孙丹丹
应时代之变、立发展潮头。
2022年上半年乌兰县集中发力,打出政策“组合拳”,让政策里的“真金白银”从纸面落到账面,有力推进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落实。上半年,乌兰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122.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
经济有“高度”,民生有“温度”。值得一提的是,乌兰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勇拔全州头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摘得全州第二。为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付出的不懈努力有目共睹,交出了一份较好的成绩单。
美景入画来
微风拂面而来,蓝天、白云、雪山、草原荡漾在万顷碧波间,天与地完美融为一体……这里就是位于乌兰境内被誉为“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
短短数年间,从一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景点,成长为年接待百万人次的“大茶卡”旅游综合体,“井喷”热度令人不禁惊叹。
茶卡盐湖“花开两朵”,茶卡盐湖景区盐雕争雄、盐湖追星、云中漫步……美不胜收;茶卡壹号盐湖景区卤水漂浮、实景演艺、蒙古大营……游人如织。上半年,乌兰县接待旅游人数19.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0.87亿元。其中:茶卡盐湖接待游客5.91万人(次),旅游收入409.87万元;茶卡壹号接待游客3.11万人(次),旅游收入124.68万元,贡献了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看不尽的旖旎风光,走不完的发展旅途。这一路的熙熙攘攘、五彩缤纷,得益于乌兰趁势而为,立足茶卡盐湖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持续巩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向着“大茶卡”旅游综合体阔步迈进。
走进鸟语花香的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村,就仿佛打开了一幅秀美诗意的田园画卷,特色民宿比比皆是,四方游客纷至沓来。
“每年七八月份是茶卡最美的时节。”村民曹彦旺借着茶卡盐湖旅游业发展的火热之势,将自家住宅精心改造成高质民宿,房间信息发布在各个App,每当旅游旺季,客人爆满、一房难求。“来茶卡游玩住宿的人特别多,好多游客都是早早就把房间订好了。一年下来能有几万或十几万的收入,日子过得好着啊!”曹彦旺一边收拾着自家民宿的床铺一边高兴地分享着现在的生活状况。
在茶卡村,目前像这样的民宿有207家。庄户人变身成发展旅游产业的小老板,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被盐托起来
“大青盐的故乡”乌兰,不仅自带惊艳时光的“颜值”,更拥有温暖岁月的“盐值”。
机器的轰鸣来自盐湖的召唤。在茶卡、柯柯工业区,到处可见热火朝天的作业场景。乌兰在深度融入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指引下,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力求盐湖资源得到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持续发展,全面构建产业规模居前、创新能力领先、绿色低碳循环、国际影响凸显的青海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千百年来“靠盐吃盐”的乌兰,如今有了与以往天壤之别的“吃法”。作为国内湖盐行业首个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茶卡盐”,得到盐业龙头企业——西部矿业集团旗下青海省盐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导开发,在茶卡建成全国首批绿色食品食用盐生产基地后,盐产业在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中脱蛹化蝶。现代化的生产线源源不断地将原盐加工成包括“大青盐”“天然湖盐”“低钠盐”“藏青盐”“海藻碘盐”等多个品种。“茶卡盐”顺利通过美国(FDA)注册许可认证和清真认证,走出青海,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目前,青海盐业的茶卡盐已在甘肃、内蒙古、浙江、河南等省区设立了分公司,通过建立集仓储、配送、服务为一体的销售网络和委托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配送,茶卡盐已经辐射多个省区,年内营销网路将基本覆盖全国。”西部矿业集团党委工作处副处长张春云告诉记者。
追风逐日来
在一望无际的东大滩光伏产业园和卜浪沟风光互补产业园里,一块块光伏电板组成蔚蓝海洋向戈壁深处流淌,就像另一块静谧的“天空之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座座大风车犹如白色森林般巍然矗立、不停转动,奔涌的电能汇聚传输到千家万户……
色彩斑斓的“风”“光”资源,是大自然对乌兰的无私馈赠。地理位置优、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预计可供开发清洁能源面积为476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度A级,稳定度A类。乌兰县认真谋划,勾勒出新能源产业的“四梁八柱”。综合发展光伏、风电、光热等多种类型的新能源整装开发基地,逐步建立风能、光伏、光热、储能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实现风电装机容量500兆瓦、光伏装机容量220兆瓦,新能源发电10.56亿千瓦。
画好新能源“地图”,产业链上发力,在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中,多彩乌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风”“光”无限。迅猛崛起的新能源产业,也成为拉动乌兰工业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做足乡村振兴底色的优势产业和亮丽名片。
乌兰县西沙沟村村民包永军,过去一到冬天,就和身边大多数人一样“猫”起了冬,靠着冬季之前种地和打工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
乌兰光伏电站项目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转变。从“烧炉子做饭,上炕过寒冬”的无电历史到“村村通电,家家脱贫”的电气化生活,群众梦寐以求的幸福场景成为日常。同时,企业与地方政府携手精准扶贫,将项目场区的除草任务交给西沙沟村100多名村民去做。西沙沟村委书记蔡生明说:“把我们大家团结起来,热热闹闹在一起干活、拿工资,咱乌兰光伏电站做了好事啊!”
势如潮水来
一串串颗粒饱满、鲜红欲滴的柴达木枸杞缀满生命的喜悦;来自南美安第斯山脉的种子,将一片片金黄和火红铺向诗和远方;茶卡羊、柴达木肉牛、柴达木双峰驼如同珍珠般洒落在漫山遍野……
乌兰驾起“绿色”“特色”两驾马车,持续优化农牧产业结构,创建省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做精做优枸杞、藜麦、饲草等高原特色种植业,稳步壮大茶卡羊、柴达木肉牛、柴达木双峰驼等高原特色有机畜牧业。其中,以柴达木双峰驼养殖项目为支撑,采取“政策扶持+加工企业+合作社+农牧民”方式推进产业培育,不断增强骆驼产业带动内生动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快马加鞭。
“采用低温灭菌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保留驼奶中的活性成分,防止温度过高破坏活性蛋白……”今年的青洽会上,青海尚品驼乳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强向往来客商详细讲解驼奶生产的全过程。
作为2021年青洽会签约项目进驻乌兰,青海尚品驼乳有限公司今年7月便以本土优秀企业的身份参展青洽会。香醇浓郁的驼奶粉、鲜驼奶等特色产品一上架,便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
今年4月下旬,该公司和2家驼奶合作社、10多家骆驼养殖户签下订单,每月收奶量在10吨左右。郭强算了一笔账:每峰骆驼每天约产鲜奶3公斤,公司以1公斤40元的价格收购鲜驼奶,每天可带来经济收益120元,这样每月每峰骆驼能为养殖户带来3600元的收入。
“初期,我们以生产骆驼奶制品系列为主,后期将加大资金投入,对骆驼肉类制品深加工,生产骆驼奶酒,研发化妆品等,逐步实现骆驼系列产品开发的目标。”郭强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乌兰县委书记蒋冬梅表示,“将立足乌兰县自身优势,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好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力推动产业‘四地’建设,更好地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努力将‘作战图’变成‘施工图’,以优异成绩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乌兰擘画出清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经济春潮涌动、高潮迭起、势不可挡!上一篇:打造绿色有机的“天峻样本”
下一篇:都兰:风吹麦浪瓜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