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招商引资 > 招商引资

柴达木的好时代

 

 

 

 

 

 

文/柴达木日报记者 郭雁晴 图/本报资料室

1954年5月,由慕生忠将军担任政治委员的运输总队踏上征程,他们从香日德出发,对于这次探路的结论是:青藏高原“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山高坡度缓,河多水不深”,虽然艰险,但可以修筑公路。

简单的话语却开辟了一条前无古人的“生命线”,就此,曾经驼铃声阵阵,遥远的丝绸古道,渐渐变为一条延伸古今的时光之路,记录了一个神奇地域的历史变更。

 

江山代有才人出

一座昆仑山,让富饶的柴达木盆地有了远古的传说,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不停地探索,不断走出盆地、走出大山、走出草原,用坚韧不拔的精神,修筑属于自己的家园,让这里的人文社会经济发展熠熠生辉。

发展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从党旗进入柴达木盆地开始,可歌可泣的人物篇章便不计其数。开发柴达木先行者之一官保加先生一生艰苦朴素、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将人生奉献给了海西。石油工人李传玉努力拼搏用汗水把青春献给了可爱的柴达木。钻井工人陈其正一生钻研为青海石油钻井泥浆事业作出贡献……清歌一曲梁尘起,腰鼓百面春雷发。百业待兴的柴达木在无数先辈的努力下,如今生机勃勃、蓄势待发,而今后辈则继传香火,不负先贤白头,可谓“柴达木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柴达木更出彩”。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时今日,站在前辈们牺牲奉献换来的辉煌成就上,继续向着前人的道路和期盼前行,是我们每一个柴达木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

被评为“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工作者”的东良珍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荣获2019BBC英国国际野生动物摄影师大赛哺乳动物类别年度总冠军的鲍永清……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走出了自己的路。

“辽阔的戈壁望不到边,云彩里悬挂着昆仑山,镶着银边的尕斯湖呵;湖水中映着宝蓝的天,这样美丽的地方哪里有呵;我们的柴达木就像画一般。”诗人李季心中的尕斯库勒湖水泛起了涟漪,他挥笔写下优美诗句唱响一个新时代的柴达木。

 

科技引动新时代

当年慕生忠将军来到格尔木的荒原上,开始了格尔木至拉萨的筑路工作。前期修路经费仅30万元,10辆卡车、150公斤炸药就是全部家当。筑路军分为6队,每人配1把铁锹、1把十字镐,以格尔木为起点开始了向世界屋脊的进发……

时光匆匆,最早使用的铁锹、十字镐已安静的陈列在德令哈市柯鲁柯镇的农垦博物馆中,作为“炸响”柴达木的“见证者”,他们与不远处列阵以待的光伏发电板相映生辉,时空的对比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

20世纪40年代初,在察汗乌苏、香日德、夏日哈、查查香卡、赛什克、德令哈6个地区设立垦务组开荒种地。开始组建时,只有六七十辆马车,近百户农民,他们开生荒,弃离荒,随耕随弃,广种薄收。1949年,耕地面积只有1.1 万多亩,年产粮食(主要是青稞)约百万公斤,平均亩产 80公斤,然而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令哈农场已赫赫有名,当时全场有耕地面积30多万亩,粮食总产达1亿多斤, 曾被誉为“柴达木的粮仓”。

今天,海西州不仅建成了高标准农田1.2万亩,还有青稞、蔬菜等各类繁育基地5600亩,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 也不出意料的新添了枸杞、藜麦甚至是新颖的花卉水果,这些“生面孔”在柴达木盆地上茁壮成长造福一方人民,如今海西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神奇柴达木”已是蜚声海内外。

新时代的高速发展、中国共产党独特的魄力,让党旗下的柴达木盆地有了时代回响,仅仅在2021年,海西州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2.8%。“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为全省首个“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钾肥生产数字化工厂创新构建获全省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一直仰望瀚海星空的海西州更是在天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冷湖“世界一流天文观测基地”建设加快推进,9个天文望远镜落户赛什腾山。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老一辈的柴达木人用鲜血热泪汗水浇筑出柴达木新路。全州上下结合州情实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科技创新多点发力,驱动成效日益彰显。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受益终生,时代造就科技,科技引领未来,从未来的瞭望塔上看去,海西行稳致远。

 

经济发展向前冲

“回顾35年前的海西,现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时海西是一片荒凉的大草原和大沙漠。现在的海西,座座楼房遍地起,铁路公路通八方,电灯电话不用说,农牧业生产大发展,有粮有肉不用愁,工矿企业烟囱林立,地下宝藏正在开发,人民生活大改善,精神面貌大变样,牧民从帐房搬进了建筑新房,拉上了电灯、看有电视机、听有收录机、缝有缝纫机、 骑有摩托车。”在海西工作了35年的朱生奎曾在20世纪80年代写过这么一段话,幸福感从文字里一字一句透露而出,然而今天海西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比起曾经的岁月,又像是开辟了新的天地。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西的农牧结合对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重视改良草原、种植牧草、挖渠打井、灌溉草原等建设,解决了一部分人畜饮水问题,扩大了草原利用面积,但是草原的沙化、退化仍然在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工业发展,海西宝藏之名日益显现,各类能源资源的挖掘让“聚宝盆”也开始发挥了巨大作用,海西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群策群力,奋勇争先,坚决守住两条底线,优化产业结构,探索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融合盐湖化工以及新材料等多产业,基本构建起横向扩展、纵向延伸的循环型工业体系……

近年来,海西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要求,将工业发展作为海西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点和转型升级的关键,立足资源禀赋,锚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下气力延链补链强链,布局落地一批重大项目,夯实了产业提质升级的基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45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3.5亿元,12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2.69亿元。

经济的卓越力量,让海西飞机凌空飞行、火车四通八达,让海西的公路成为心中向往的风景。“进藏不用愁,骆驼骨头当路标”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便利的交通已将柴达木与祖国腹地紧紧连接在一起,柴达木人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使昔日亘古荒凉的瀚海戈壁焕发新颜。

 

尾 声:

1955年国务院把柴达木列为全国重点勘察开发地区之一,开发柴达木、建设柴达木的大军随之进入盆地,沉睡千万年的柴达木从此沸腾起来。时光的年轮,铭刻着柴达木人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艰辛步履。面对曾经的一无所有,无数仁人志士为建设柴达木上下求索的不懈努力。无论建设还是改革,在岁月长河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当代柴达木人骨气与底气的源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一代人,理应自觉承续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汲取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大河没水小河干”,朴素的道理告诉人们,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正因此,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意义出发,处于前所未有好时代的柴达木,更应该将“使命在肩,奋斗有我”铭刻在心。

因为,如今的祖国聚宝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