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招商引资 > 招商引资

西宁跃居全国营商便利度提升最快城市之一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彭娜    发布时间:2022-05-07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近日,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青海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2021)》,对全省8个市州、3个园区、45个县(市、区、行委)开展营商环境全覆盖评价,全面检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

去年,我省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2.0,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营商环境质量为目标,聚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全省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营商便利度大幅提升,出台251项硬核举措,近90%落地见效。

评价显示,2021年我省营商便利度为82.37,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核心指标基本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市场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开办企业、登记财产、获得电力、纳税、劳动力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生态环境等指标进步较快,特别是登记财产指标提升12.93%,步入全国“第一方阵”。

8个市州营商环境均呈现出显著的优化态势,西宁市跃居全国营商便利度提升最快城市之一,获评央视《2021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中的创新代表城市;黄南藏族自治州、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营商便利度提速较快。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先行探索优化营商环境新路径,守正创新,亮点纷呈。特别是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着力提升投资吸引力,营商环境改善明显,市场主体获得感显著增强。

45个县(市、区、行委)营商环境便利度提升幅度较大,推动了营商环境的整体优化和改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尖扎县、班玛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格尔木市等政策落地实施效果较好,总体表现优异,指标提升较快。

评价还反映出我省营商环境对标前沿水平、最优标准和最佳实践,营商环境建设依然有较大差距,指标优化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

【相关链接】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斐然

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过去一年,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聚焦营商环境痛点难点堵点,直面问题、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提速对标,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斐然。

一年来,我省围绕办理环节简化、申报材料压减、办事时间压缩、经营成本降低、行政审批提速、群众办事便利等内容,实施营商环境“集中攻坚”行动,实现企业群众办事时间更短、渠道更多、成本更低。积极探索原创性、差异化改革措施,总结推广纳税“春雨润苗”、信贷“信易担”、城区用电网格化、前置诉讼调解机制等青海经验。

推行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通用清单,编制权责清单通用目录,累计取消下放调整92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取消279项证明事项,削减70.4%;129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149项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好差评”全覆盖,“青松办”全普及,16000多个事项实现指尖办理,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发票等应用不断拓展。

推行318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证照分离”,企业开办压减至2.5个工作日内,西宁市率先步入“1时代”;推进投资项目“审批破冰”,审批事项精简为34项,政府审批环节时限压减至30个工作日内;推广“三位一体”办税模式,推行用水用电“e+服务”,西宁市登记财产进入“标杆城市”;“青信融”平台归集信用信息3000万条,收纳40家金融机构330项金融产品,入驻小微企业27782户,融资金额突破35亿元。

实施《青海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引入“首违不罚”“无主观过错不罚”等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公开征求意见、公平竞争审查等机制,政企沟通更顺畅;开通运行青海12345政务服务热线,构建起全天候、无缝隙受理回应体系,群众诉求办结率达100%。

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省级抽查检查对象处置和公示率达100%;加强信用监管和政务诚信建设,强化“红黑名单”信用信息共享、公开和应用;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开展电子商务、美容、保健等行业专项整治;探索建立营商环境社会化监督机制,首批聘任的100名营商环境监督员上岗。

今年,省发改委将以“公平、公正、开放、便利、满意”为目标,深刻转变政府职能,聚力提振市场信心,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出台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深入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加快建立营商环境动态监测机制,努力打造青海营商环境3.0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