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招商引资 > 招商引资

德令哈市生态环境演变及城市发展

 

才仁道尔吉

根据民间传说及老一辈的回忆,近一百年来德令哈地区生态环境有了很大变化,而其城市的发展则是五六十年的事。

原始生态环境

在今德令哈市境内,有几条较大的河流,即巴音河、东西贡艾里沟河和巴里沟河,其中最大的河是巴音河。

根据民间传说,巴音河在百年之前流量很大,需要靠船渡河,下游就有10条河流,今尕海湖、可鲁克湖和托素湖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得名郭里木(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其原因是德令哈盆地周围及其以北密布有大量雪山,河流源头及其沿岸和下游有密集的灌丛和茂密的草场,特别是今戈壁乡周围至德令哈农场周围、宗务隆乡以南、蓄集滩及其以东是芨芨草密而高的地方,可鲁克湖周围是芦苇丛生的湿地,因此俗称“库尔鲁克旗”(即蒙古语“雪山环绕的茂密草地”,汉文历史文书中记载为“柯鲁沟旗”)。

巴音河流域,乔木和灌木的主要种类及其分布带是:祁连圆柏分布于盆地北缘从巴里沟河西山往东一直延伸到出境;枸杞分布于盆地底部从怀头他拉往东延伸到尕海湖周围;梭梭林分布在埃姆尼克山北缘至尕海湖以东;河流沿岸分布有黑刺、水柏等灌木丛;尕海湖东北部沙漠地带原是胡杨林带,因此至今还保留有“托热土”(即蒙古语杨林地)的地名;在山间、草地和湖泊中栖息有珍稀野生动物野驴、野牦牛、雪豹、猞猁、盘羊(大头羊)、岩羊(石羊)、黄羊、棕熊、白唇鹿、马鹿、麝、水獭、艾虎、天鹅、黑颈鹤、雪鸡等,甚至传说还有过野马和老虎。

由于蒙古族人民在与自然长期共存的实践中形成了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和习俗,自然景色基本保持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

生态演变

德令哈生态演变,主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大因素的影响。由于受近150年以来,世界气候变暖影响,盆地周围雪山逐渐消失,致使河水流量锐减,湖泊缩小、降水量减少、植被稀疏、土地沙化,直至连境内最大的河流巴音河都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潜流段。

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开发建设的需要,迁入大量的人口,由于没有充分解决粮食及燃料的最佳办法,导致大量开荒、采挖和砍伐大量的沙生植被、荒漠植被和原始灌木乔木,使原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频频出现沙尘暴。草地退化,沙漠化进程加速,到80年代初期旱灾等自然灾害加剧。

50年代后期组织众多的狩猎队,猎捕大量的野生动物;80年代初期至中期的大量乱捕滥杀行为, 使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锐减,甚至有的野生动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20世纪末,由于党和国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人为破坏自然生态的事件得到遏止。

城镇发展里程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民国政府在柴达木设立都兰县和垦务局,实施移民种地起,才是城镇发 展的开端。

在1950年设立都兰县三区(即柯鲁沟区)时,区公所所在地(今宗务隆乡巴音河村)只是“一座院子, 几排房子”的景象;1955 年设立德令哈工委以后到1958年成立德令哈县时,发展到“一条大街,几座大院”的规模;1963年国务院批准海西州人民委员会驻地迁址德令哈后,从1964年开始建设到1966年州府搬迁到德令哈时,形成“河两边两大片,一座木桥连两岸”的规模,从此才形成了城市的雏形, 成为全州的政治中心,城区面积可能不超过3平方公里,没有一座楼房。

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令哈才开始有了人民商场、人民医院等几座二层楼房。到70年代中期, 才开始出现多层楼房。在我的记忆中,现在的州林业局办公楼当时叫作二级站综合楼,是德令哈第一座多层楼房。

1988年成立德令哈市以来,城市进一步得到发展,到1990年市区面积为7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