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6月5日,国内外目光再次聚焦青海!
这一天,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青海西宁举办。这是该活动举办四届以来,首次将主场活动放在西部省份——青海。
为什么是青海?青海为什么在众多省份中脱颖而出?
▶青海的优势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地球第三极。特殊的区位、特殊的使命,青海肩负着守护生态保护的巨大责任和使命。
守护绿水青山,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青海勇立潮头。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全面得到加强。”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殷殷期望言犹在耳。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海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青海生态保护事业再创辉煌,再立新碑!
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如期全面完成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正式启动设园工作。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长江、黄河、澜沧江水质连续13年保持优良,每年为中下游地区输送600亿立方米优质水。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江河源头再现“千湖美景”,为筑牢全国生态安全屏障、涵养“中华水塔”打下坚实基础。
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成效显著,清洁能源产业正成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5年以来,新增电力装机全部为清洁能源,开创全国先例。
90%的国土空间规划为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雪豹、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普氏原羚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濒危动物栖息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青海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践行“一优两高”战略,擘画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美丽画卷。如今的青海,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绿色行动蔚然成风。放眼青海,处处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大美风光。
正如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组委会副主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所说,在青海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意义重大。
生态是青海的品牌,是生态底色、幸福底色,更是青海的优势“产业”。
今天的青海,生态地位无可替代,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果挂枝头。摄影:王国忠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野生动物。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祁连山国家公园美景。摄影:王国忠
▶青海的贡献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这是青海向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民交出的合格答卷。
在全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综合评估、验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均排名第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探索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积累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为全国生态保护提供了一个好典型、好示范。
国家发改委生态成效阶段性综合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区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源涵养量逐年增长,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
青海湿地资源保护面积创纪录的达到814.36万公顷,占全国15.19%,居全国第一;19处国家湿地公园遍布全省,江河源头重现“千湖美景”;重要湖泊青海湖水位逐年上升,湖泊面积达到4543平方千米,为近20年最大值。
藏羚羊数量从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目前的7万多只,普氏原羚由上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到3000多只;全省六州两市都监测到雪豹活动踪迹;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0.04万吨,是保护初期的38倍,达到原始蕴藏量的29.1% ;在青海湖迁徙停留的候鸟有92种超过20万只,候鸟种类不断刷新,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明显提升,成为中国境内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
青海省会城市西宁连续5年空气质量排名西北省区首位;连续3年超额完成国土绿化任务;近15万各类生态管护员参与到“中华水塔”的保护当中。
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场标志性战役取得显著成效。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居全国优秀序列,2020年底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达到90%以上。
以水电、光伏、风力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百花齐放。作为清洁能源大省,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90.2%,居全国第一,是全国首个新型能源占比过半省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亮点纷呈。
▶青海的自信
青海是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是清洁能源、生态旅游资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富集地。举办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首届生态博览会,这是青海向世界展现生态保护成就、向世界传递保护生态的决心和信心的重要体现。
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放在青海,这是对青海生态保护工作的肯定。放眼青海,在三江源头、在祁连山腹地;在柴达木盆地、在河湟谷地,青海各族群众翘首以待盛会开幕,这是青海展现自信的舞台,这是青海生态保护成效的回报。
绿色是青海的底色,是最美的幸福色,这是560万青海各族群众共同绘就的画卷。今天我们看到,青海坚定生态自信、增强生态自觉、实现生态自强,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维护中华民族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青海的自信,源于青海的生态地位和优势,源于对生态保护事业的热爱。
从源头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再到投入80亿元改善湟水河水生态环境;从打响保卫藏羚羊的第一枪,到青海湖湟鱼资源保护政策的实施,再到全力改善雪豹的栖息环境;在新的时期,新的环境下,青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作出青海贡献。
拥有“三江之源”,拥有多种世界珍稀濒危物种,青海在生态保护事业上树立了自信。放眼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处处有为生态保护付出心血、甚至生命的英雄。他们当中有像杰桑·索南达杰一样的环保卫士,也有默默付出的生态管护员、普通群众、民间环保人士……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守护好三江源头、中华水塔。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以国家主场为平台,向全国人民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最新实践,动员社会各界树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关心环境参与环保,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共同讲好青海生态环保故事,向国内外展示青海生态保护成就。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面对新的机遇、新的使命,青海以生态优先,将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向世界继续传递青海声音,展示青海的大美形象。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