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推荐企业 > 推荐企业

恪守高品质承诺,一汽-大众生产体系走访(上)

2023年05月08日 07:41   来源:中国经济网 黄春棉 王跃跃   
 

正是以“攻关、创新、孵化、引领”为方向,一汽-大众在全国五大生产基地推广的创新工作室,恰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降本增效为核心任务,实现员工“成长有平台,创新有活力,晋升有通道”,助力员工与企业一道成长,更为用户不断提升价值。

“一汽-大众有一个非常好的价值驱动,即企业对员工好,员工才能对客户好,客户‘买账’了,企业才能发展。这个价值驱动,就是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员工是创造价值的根本。”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冬说,“蓝领的职业生涯通道比较完善,我们的工人可以评技师,高级技师等。白领除了管理岗的通道,还有专家岗的通道。从上到下各个层级,各个员工都有奔头。”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一汽-大众开启了生产体系走访活动:从长春本部,到天津、青岛生产基地;从四大工艺流程优化到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全面、系统、灵活、生动地展示了自身的生产制造体系,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一汽-大众是如何恪守高品质承诺的,又是如何带动汽车产业链全面升级的。

4月27日,2023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冲压中心模修车间的高级技师牟少志,凭借自身在创新开拓、带队攻坚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吉林工匠年度人物。

另一位来自一汽-大众的工匠楷模——范英男,立足焊装岗位创新求变,通过积极拥抱数智化技术,实现了工艺质量、设备潜力的重大提升,在近日举办的“2023 中国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专家交流大会”上,被评为中国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专家库国家级专家。

走访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基地

牟少志、范英男只是一汽-大众高质量创新人才队伍的一个缩影。目前,一汽-大众拥有技能人才3.1万余名,在职各级劳模工匠100余人,强大的人才团队每年攻关重难点项目过百项,创造了数以亿万计的经济价值,带出了数以千计的技术骨干。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优秀的技术工人队伍,一汽-大众得以铸就始终如一的高品质产品,也因此积累了优秀的用户口碑和优质的品牌形象。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一汽-大众开启了生产体系走访活动:从长春本部,到天津、青岛生产基地;从四大工艺流程优化到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全面、系统、灵活、生动地展示了自身的生产制造体系,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一汽-大众是如何恪守高品质承诺的,又是如何带动汽车产业链全面升级的。

让生产一线成为人才的摇篮

“一汽-大众有一个非常好的价值驱动,即企业对员工好,员工才能对客户好,客户‘买账’了,企业才能发展。这个价值驱动,就是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员工是创造价值的根本。”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冬说,“蓝领的职业生涯通道比较完善,我们的工人可以评技师,高级技师等。白领除了管理岗的通道,还有专家岗的通道。从上到下各个层级,各个员工都有奔头。”

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冬

长春基地与青岛基地的理念,同样一致。“一汽-大众始终坚信能不能造好汽车,关键在技术和管理,而技术和管理水平高下在于人”,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高启政直言,“为了鼓励技能人才骨干力量进行技术创新,一汽-大众搭建了比较完善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了多维度的培养模式”。

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高启政

一汽-大众还设立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通过师徒制、传帮带的培养模式,打造出了覆盖公司主要专业、各基地同步发展的工作室集群。目前,一汽-大众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集团级和公司级工作室超20个。

钻研模修技术十余年的牟少志,早在2015年便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彼时,工作室还是一个只有2个人、占地仅20平米的小型培训站;如今已是一个拥有27名技术人员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冲压中心模修车间高级技师牟少志

据牟少志介绍,他在2014年全国模具工技能大赛上取得了个人第一名的成绩;本着传承模修技术、提升解决模具生产难题能力的初衷,隔年便申请在冲压车间建立模修技术培训站。一年后(2016年),这个小型的培训站升级为集团级工作室;在2018年-2020年间,迅速完成了由长春市工作室到吉林省工作室,再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三级跳”。

“我的工作室累计带出了20多位省级以上技术能手,累计向长春以外的生产基地输出80余名技术人员,还多次为五地六厂提供模修工技能培训”,牟少志欣慰地说,“我无愧初心,践行了为公司培养人才的初衷”。

在传承技术、攻坚难题的同时,“我们还让技术持续创造价值,目前我的工作室每年节创价值超过1000万美元”,201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金涛透露。

201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金涛

尽管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并取得了多项荣誉,但创新工作室并没有因此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为了保持创新活力,“我们一直以项目制模式来搭建技术团队,根据不同的项目,吸纳不同的生产一线员工加入团队”,金涛和牟少志强调,“我们把创新工作室做成了一个服务企业和员工的平台,让生产一线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舍得在用户看不到的地方下成本

正是以“攻关、创新、孵化、引领”为方向,一汽-大众在全国五大生产基地推广的创新工作室,恰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降本增效为核心任务,实现员工“成长有平台,创新有活力,晋升有通道”,助力员工与企业一道成长,更为用户不断提升价值。

走访一汽-大众青岛生产基地创新工作室

其中,在承接和推动一汽-大众数字化转型上,更是星光灿烂,典型辈出。以青岛基地为例,从2018年建设“工作站”开始,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已建成6个不同专业的创新工作室,其数字化创新工作室已累计开展119个“业务&数字化”融合项目,承接公司3.0流程领域的数据治理项目3个,创造每年560万元的价值,培养492名数字化人才。获得全国汽车行业智能制造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智能工厂、青岛市智能工厂(典型应用场景)等荣誉。

为了让一线工人更好地适应数智化转型,“我们提供了各种机会,无论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培训,还是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我们始终基于业务来补充员工的能力短板,实现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高启政表示,“通过在‘干中学’和‘学中干’,我们不断挖掘员工内在的潜力,使我们的人才队伍始终保持一种向上、正向的状态”。

在对员工进行赋能的同时,一汽-大众还致力于夯实自身高品质制造实力。据一汽-大众长春制造一部部长吴晋介绍,为突破产能瓶颈、提高生产效率,一汽-大众在2019年对长春生产原轿车二厂进行迭代改造。

一汽-大众长春工厂制造一部部长吴晋

“7天拆除一座工厂,21天建设地面,30天重建新工厂,创造了58天拆掉一座旧工厂、再造一座新工厂的产业壮举”,吴晋自豪地说,“此次改造项目完成了三大车间81%线体拆建,95%工艺改造,一系列新设备和顶尖工艺的运用,让长春工厂成为一汽-大众乃至整个汽车行业领先的标杆工厂,不仅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率、高柔性的生产,而且还满足了制造精度、品种变化和提供劳动生产率的要求,更充分保障了产品一致性和质量品质”。

“一汽-大众之所以热衷于应用最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在于它们能够充分保障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一致性;我们的造车标准之所以远高于行业标准,是因为我们带着热爱,带着敬畏去造车,而不仅仅是为了达标,为了满足某一场景”,高启政强调,“我们舍得在用户看不到的地方去下成本”。

为支撑一汽-大众数智化和电动化转型,“我们率先启动了Go Digital智慧工厂项目,通过打造先导车间模式,实现从传统生产向高度灵活、数字互联、持续学习的生态系统的智慧转变,最终实现提高设备开动率,减少备品备件费用,降低能源消耗,提升人员效率等目标”,高启政坦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着质量至上的经营理念”。

走访一汽-大众青岛生产基地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早在今年年初,一汽-大众便将年度主题词定为“笃行”,提出继续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和全体系数智化转型升级,加速实现高效益转型增长,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助力一汽-大众在大变革时代“笃行”致远。(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春棉 王跃跃)


带动产业链升级,一汽-大众生产体系走访(下)

2023年05月06日 1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王跃跃 黄春棉  

“制造业的高端化,给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把节能减排,不仅视为第一责任,更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刘冬说,“在基地立项阶段,就瞄准了高目标,即绿色建设三星标准,无论是制造还是运行,都要达到国家规定这个标准;另外,就是在规划阶段,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手段来降低能耗。”

作为一汽-大众最新的生产基地,天津工厂在技术、工艺、高效、环保等方面是五大基地的集大成者。“一汽-大众在这些方面的付出无法直观地体现在产品上,这让我们在宣传上一直处于被动局面;但正是这些不计成本的、创新性的投入,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这在极端情况下表现得尤为明显”,高解放坦言。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一汽-大众开启了生产体系走访活动:从长春本部,到天津、青岛生产基地;从四大工艺流程优化到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全面、系统、灵活、生动地展示了自身的生产制造体系,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一汽-大众是如何恪守高品质承诺的,又是如何带动汽车产业链全面升级的。

“从2016年开工建设以来,天津工厂不断创造着记录,不仅夯实了一汽-大众在全国战略性布局,更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党委副书记高解放告诉记者,“为了落实公司继续加快数智化转型的要求,天津工厂不仅推动全员在自己日常工作中主动探索和实施数智化变革,更将数智化升级扩展至供应商端,以求带动全产业转型升级”。

走访一汽-大众天津生产基地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一汽-大众开启了生产体系走访活动:从长春本部,到天津、青岛生产基地;从四大工艺流程优化到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全面、系统、灵活、生动地展示了自身的生产制造体系,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一汽-大众是如何恪守高品质承诺的,又是如何带动汽车产业链全面升级的。

向高端制造迈进

五年前,中国经济网记者曾探访过刚刚建成投产的一汽-大众青岛生产基地;五年后,工厂周边的配套明显更加完善,员工的工作和居住环境也实现了“更上一层楼”。“地方政府对我们非常支持,(青岛基地)成立五年,创造了就业,成长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冬介绍说。

随着一汽-大众青岛生产基地投产,引入奥迪车型,成就了山东省内首个豪华汽车品牌的“落户”,进一步提升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高端化,在节能减排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把节能减排,不仅视为第一责任,更当做义不容辞的使命。”刘冬说,“在基地立项阶段,就瞄准了高目标,即绿色建设三星标准,无论是制造还是运行,都要达到国家规定这个标准;另外,就是在规划阶段,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手段来降低能耗。”

作为一汽-大众遍布国内五大生产基地的收官之作,天津华北基地于2016年5月正式奠基,到项目建成仅用时23个月,刷新了一汽-大众、乃至大众集团建厂的速度纪录;之后仅用时22个月实现 5 款车量产,实现了公司两大品牌、五款车型的战略布局。

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党委副书记高解放

“在创造出‘天津速度’后,紧接着又创造了‘天津加速度’,天津工厂之所以能够不断刷新记录,在于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高解放自信地表示,“作为一汽大众最新的生产基地,天津工厂充分学习和借鉴了长春、成都、佛山、青岛四个基地的经验,在技术、工艺、高效、环保等方面是五大基地的集大成者”。

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天津工厂在规划设计之初,便从规划设计、原材料使用、工厂运营等全过程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据介绍,天津工厂大量应用先进的环保工艺及节能设备,环保的投资总额超过3亿元;通过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能源消耗,利用大数据挖掘节能潜力,并广泛应用节能新技术。

目前,天津工厂的万元产值能耗仅为7.66千克标煤,远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厂房建筑单体采用大面积的天窗设计,自然采光比例达87%以上,取代了部分照明设备;工厂的综合污水处理站应用反渗透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今年我们成为天津市首家‘无废’企业试点单位,以及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工厂”,高解放自豪地说。

无独有偶,一汽-大众青岛基地在“耗能大户”的涂装环节,也花费了不少心思,探求节能减排之道。一方面,对全车电泳的废水开展循环利用,在国内可谓是首屈一指;另外,对燃烧和废气管理,引入先进的高温燃烧炉,极大提高了VOC标准,远超国家凭借水平。

“一汽-大众在这些方面的付出无法直观地体现在产品上,这让我们在宣传上处于被动局面;但正是这些不计成本的、创新性的投入,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这在面对极端情况下表现得尤为明显”,高解放坦言。

带动全产业链升级

汽车企业在向用户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汽车产业链的发展。众所周知,汽车产业属于龙头产业,其发展对上到材料应用等基础科学应用研究,下到零部件生产、装备制造,以及销售、服务行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按照行业惯例,一个整车厂能直接带动其10倍的上下游产业就业人口,20倍的间接就业人口。

据刘冬介绍,一汽-大众华东基地从建成投产以来,实现累计产值超千亿元,利润超160亿元,更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目前基地生产大众和奥迪车型,即宝来和A3,保障年产30万辆(及以上)的稳定产能,带动上下游供应商体系创立了新的产业园区。

据高解放介绍,目前一汽-大众华北基地供货供应商总数为264家,其中本地65家,园区内直接配套供货零部件企业11家,间接供应商企业11家。天津工厂带来很多装备制造、设备维护、备件供应、物流、人员服务、环境保护及能源供应等专业供应商到天津注册公司或常驻服务。现园区直接就业人口已达1万余人,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整车制造部部长郝彦飞

“在天津工厂的供应商中,有51家是当地供应商,其中32家是跟随天津分公司来到天津,为天津汽车产业链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他19家是天津当地原有供应商,它们也因为我们天津工厂进一步释放了自身的工厂产能与活力”,来自一汽大众天津工厂制造部的郝彦飞透露,“天津本地零部件供应商的供货占比为62%,本地供货零件成本占比68.5%,带动天津当地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就业达到5万人,本地供应商的年产值达到120亿规模,税收达到14亿规模”。

除了国产化供应商以外,“我们的进口零部件涉及34个国家及地区,年累计进口集装箱量4000T,进口金额35亿元,占比天津市进口总额0.75%,贡献关税6亿元”,一汽大众天津工厂生产管理部物流规划和管理科经理胡畔补充道。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32年来,一汽-大众始终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面向客户,这不仅让自身积聚了强大的体系能力,更是带动了全体系供应商及全产业链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伴随着数智化转型升级的加快,一汽-大众在持续深化高效益转型增长的同时,也在助推汽车全产业链转型升级,以求为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增长开拓出新的方法和思路。(中国经济网记者王跃跃 黄春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