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疫情期间,能否最大程度保障企业正常运转?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工业园给出答案:可以!
“深圳、四川、山西……靠着一张通行证,原材料运输出入畅通,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7月19日,张生福告诉记者。
2021年8月,张生福任董事长的青海卓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从甘肃入驻民和工业园,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一筹莫展。就在他忧心忡忡之际,园区工作人员及时联系了他,第一时间给进出企业的车辆办理了通行证。
“一点没耽误开工!你看,1号炉、2号炉正在抓紧调试设备,3号炉已投产。”上半年,企业产量达到1320吨,实现产值3780万元。
受益的不仅仅是张生福一家企业。为解决园区企业产品和原材料运输车辆进出受限的问题,园区成立协调组与各疫情防控检查点协调,为全县工业建筑企业货运车辆累计发放通行证305张,并指导企业对运输车辆进行封闭管理、闭环运行。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有效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稳定有序,打通为企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事实上,这只是民和县近年来出重拳、下猛药,改善营商环境的系列举措之一。针对中小企业创业园标准化厂房招商引资,制定了《民和中小企业创业园标准化厂房租赁办法》《民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企业准入条件办法》,给予入驻即可享受三年免租优惠,投产后一次性给予5万元补助资金等优惠政策。
“店小二”式的服务让企业少跑腿。青海锋梦源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养殖、种植、肉制品分割、包装以及电商多平台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企业。2021年10月首家入驻中小企业创业园后,公司的大事小情在负责人李显锋眼中变得简单起来。
“除了三年免租、5万元补贴的优惠政策,公司有任何问题,都有园区干部一对一负责。再有困难,在县委、县政府召开的推进会上,面对面跟领导提,限时解决。”
县委、县政府制定《民和县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服务绿卡”管理办法》,为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县工业园区、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办理服务绿卡,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做到了项目管理有台账、项目服务有专员、项目绿卡有通道、项目审批有提速、生活服务有便利。正如张生福说的那样,从开工建设到正式投产,园区包联企业、包联项目干部一对一对接项目进度,面对面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让企业看到了推动项目建设的“民和速度”。
营商环境的好转,使民和县的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民和工业园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韩生军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同比增长41.8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3.52亿元,同比增长28.82%;工业增加值9.12亿元,同比增长9.12%;销售产值92.67亿元,同比增长30.39%。园区现有各类企业54家,已形成100万吨铝系列产品、30万吨硅系列产品、21万吨氧化镁、20万吨炭素、3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能力。将打造以铝、铁合金、镁质材料、锂电池负极材料、岩棉为主,农副产品、新型建材加工为辅的产业集群,开创主导传统产业引领,小微优势企业互补,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民和招大商、好商、优商创造了软环境。注重中小微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也为优化全县工业产业结构、乡村振兴释放了极大的活力!”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马万福说。
下一篇:福建因地制宜建设特色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