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7月20日,记者从西宁市科技局获悉,西宁市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人才团队初具规模,并且按照重大专项合同约定如期完成了阶段性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这里将成为业内技术平台新高地。
据了解,近年来,市科技局聚焦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紧贴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集科研专项资金,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和产业化技术攻关。2021年,以重大科技专项方式支持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西宁市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目前,该创新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按照重大专项合同约定如期完成了阶段性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人才团队初具规模。
中复神鹰拥有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先进技术,年产2万吨碳纤维及配套原丝,在碳纤维技术、装备、产业化、应用等方面稳居国内第一、国际第三。建设期内已完成高性能碳纤维高效制备工艺技术、SYT49-24K(T700级)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干喷湿纺大丝束碳纤维原丝制备关键技术等三个重大技术攻关,优化工艺参数、改善工艺装备、设备集成控制,解决高原环境下碳纤维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实现高原环境下大丝束、高性能碳纤维规模化生产。
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建成后,将进一步开展碳纤维工艺优化、质量稳定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兼具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发、检测、验证、对外服务等功能,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创新成果的对外扩散,不断完善省内烯烃链,快速缩短我国与国际先进国家碳纤维技术差距,促进我国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国产C919大型客机是国内首个使用T800级高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民机型号,而在这架充满着国人智慧的大飞机上,青海产的碳纤维成为造机原料之一,助其御风飞翔。“公司二期1.4万吨项目正在紧张建设阶段,年底将形成2.5万吨碳纤维生产规模,将实现由‘站稳脚’到‘跑步走’的跨越式发展。”7月19日,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连峰说。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行业中,中复神鹰是青海工业产业绿色低碳之路的生动实践者。据青海省统计局发布的消息,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1%,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的120种非能源产品中,61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增长面为50.8%。其中,化学纤维增长6.3倍,铁合金增长9.5%,铝材增长8.6%,铜箔增长5.6%,电解铝增长2.1%。青海正以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紧扣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方向,聚焦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突出的行业及其细分领域,建设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好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
实际上,“青海产”直接或间接“上天”的例子还有很多:青海聚能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瞄准国家重点工程、航天航空和海洋工程对钛金属材料的需求,加大高端钛合金产品研发力度,曾一举拿下全国钛熔铸行业10%的市场份额;青海西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多个系列高强度、高精度、高纯净度、优质特殊性能铝合金管棒型材产品广泛用于新能源工业、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电子电力等领域……
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我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建设青海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如连峰介绍,中复神鹰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积极推进与国内高校、企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释放企业创新创造动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突破碳纤维关键生产设备技术壁垒,加速碳纤维全流程生产设备的国产化替代进程,确保市场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青海还突出重点园区招商主阵地作用、优势产业链招商牵引作用,筛选储备一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符合产业政策和省情实际的招商项目,深入对接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产业项目,支持企业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作者:周建萍)
【新闻链接】“细丝”里的巨能量
一根肉眼都无法看清的碳纤维如何承载数万吨的“梦想”一飞冲天?一座技术全球领先的生产基地为何落户青藏高原?一个绿色产业集群如何创新发力?
近日,记者走进全球海拔最高的碳纤维生产基地——位于甘河工业园区的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复神鹰西宁公司),跟着车间工艺主任杨瑞一起探寻青海产碳纤维里的巨能量。
车间工人开展退丝架作业。本文摄影:祁晓军
聚合:“十大超级工程”落户青海
“作为青海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神鹰’落地这片欣欣向荣的热土,是众望所归。”虽然是90后,但杨瑞从事新材料行业已超八年,见证了我国碳纤维行业迅速发展崛起的历程。
顺着杨瑞所说的时间线回望,从江苏到青海,“神鹰西飞”的速度之快,超乎想象。
2019年3月,中复神鹰西宁公司成立,隶属世界500强中央企业——中国建材集团,是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21年9月8日,中复神鹰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一期1.1万吨碳纤维项目投产,同月二期1.4万吨项目破土动工。
当年12月24日,2021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重磅揭晓。由中复神鹰西宁公司建设的我国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项目与国家空间站、中老铁路等工程一并入选,一时间全球新材料行业聚焦青藏高原,青海迎来高光时刻。
中复神鹰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第一个年产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对于刚到青海不到一年时间的杨瑞来说,让他更加坚定了在这里发展的信心。
“这是我国在碳纤维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在杨瑞的脑海里,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连峰经常说的这句话足够证明这个超级工程的含金量。
“我们致力于把西宁碳纤维项目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碳纤维生产基地。引领国家碳纤维产业由千吨向万吨跨越,极大程度提高国家高性能碳纤维的自主保障能力。”连峰说,作为清洁能源大省,青海的水电、光伏等“绿电”资源充裕,非常好地契合了碳纤维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营商环境、招商政策也是这里的“软优势”,让他们看到了拥有无限可能的美好未来。
车间工人巡视生产环节。
提升:4米“细丝”工艺全球领先
“走,带你们去碳化车间仔细看看我们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去年12月,我们通过了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评价,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杨瑞边走边介绍。
走进碳化车间,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一束束银色原丝让人眼前一亮。顺着杨瑞手指的方向望去,架在卷绕机上的原丝被滚轴不断送进下一道工序。“你看,这一束丝差不多跟咱们青海拉面里的‘韭叶’面一样宽,但里面有足足24000根纤维,经过预氧化、低温碳化、高温碳化后,会从银色变成黑色,也就是新材料行业里俗称的‘黑黄金’。”杨瑞说。
“这就是全球单线最大幅宽(4米)碳纤维生产线,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单线产能由2000吨提高到3000吨,极大缓解了国内光伏、氢能、风电等领域的原材料紧缺问题。”说起自主研发的机器来到青藏高原后,经过不断调试创新,成功提升产能的事,杨瑞很自豪。
谈话间隙,只见操作工樊海英在仔细查看丝线走势的同时,用手轻轻让几根跳出的线归位,像极了高科技版的“织女”。
“别小瞧这一根根不足发丝十分之一细度的碳纤维,每平方毫米面积能承受500公斤以上的拉力,比重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近十倍。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体育器材等方面。”杨瑞说。
车间工人检查碳纤维丝束。
未来:青海产碳纤维订单供不应求
越深入了解,越看好碳纤维发展的前景。
作为国内第一家、世界第三家掌握生产高端碳纤维所需的干喷湿纺技术的企业,中复神鹰西宁公司的产品涵盖T700级、T800级、T1000级和高模量级系列,解决了行业“卡脖子”的关键材料问题,在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中复神鹰的碳纤维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目前,我们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很多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连峰介绍,公司二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提高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的自主保障能力,提升国产碳纤维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碳纤维作为青海省崭新的新材料产业,将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建设。
“神鹰西飞”只是我省在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清洁能源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优势,将碳纤维运用到新能源产业,通过新能源生产的“绿电”,再反哺到碳纤维的生产,形成良好的清洁能源发展与碳纤维生产的“绿色循环”,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青海经验”“青海模式”。
车间工人检查碳纤维成品。
如今,新材料产业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对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加快推进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我省也在加快打造千亿新材料产业,支撑全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为此,我省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海东工业园区为重点,结合十五个重大产业基地建设,集中布局,重点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规模大、特色明显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构建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同时,我省还准确分析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针对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增强招商引资的目的性、准确性,引导一批有技术、有市场的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落户我省,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整体实力。
由此可见,“神鹰”之后,未来还将有更多行业知名企业青睐青海,走进青海,和青海一起走出一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