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推荐企业 > 推荐企业

电力足 枸杞红 杞农笑

国网海西都兰供电公司员工走进田间地头为枸农宣讲安全用电知识。记者 吴婷婷 摄

 

本报记者 吴婷婷 通讯员 马秀鹏

8月,在都兰县诺木洪农场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枸杞整齐排列,长势喜人,红枸杞挂满枝头,小巧精致,阳光下壮实而鲜亮。

“现在枸杞使用电烘干以后,我们不用担心天气,枸杞制干环境更好、品质更佳,价格自然也就上涨了。”诺木洪农场枸杞烘干厂负责人郑显民说。

枸杞制干,放在以前是件头疼的事。“传统自然晾晒受天气影响大,遇阴雨天气,杞农们就发愁,枸杞干果质量会直线下降,有些还会坏掉无法出售,严重影响收入。”郑显民说,“传统煤炉烘干炉温度不好把控,温度过高,果实干瘪甚至果皮发黑;温度过低,果实容易发霉。煤炉燃烧每天耗煤110千克,烘干枸杞约60至70千克,效率低,还需要人工不停倒换,煤炭燃烧也污染了环境。”如今,随着电动隧道烘干机普遍使用,这两种制干方法都已成为“过去式”。

全自动隧道烘干机可实现自动恒温、自动排潮,能耗低,烘干效率高,速度快,产量大。“电烘干的枸杞,干燥均匀,味美色鲜,质量好,可以卖上好价格,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不少。”郑显民说。

为保障车间生产电力充足,国网海西都兰县供电公司采用10千伏诺五路,诺三路,哈一路“双回路”供电,配置55000千伏安,并在生产前期对设备进行综合“体检”,在生产高峰期进行负荷跟踪,实现从业扩报装到生产加工的“一站式”电力服务,保障产业链生产和延伸。

在郑显民的枸杞烘干厂车间内,2条红枸杞烘干生产线正轰隆隆地运转着。郑显民说:“从今年6月中旬起,烘干车间就一刻也没有停过,员工24小时轮换烘干枸杞。”

2013年起,国网海西都兰县供电公司依托都兰县政府大面积推广枸杞种植,在全县枸杞种植基地推广电烘干。到2020年底,都兰县30户枸杞种植户用上电烘干机,年替代电量约13万千瓦时。

近年来,都兰县香日德镇乐盛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原先种植的小麦、青稞和油菜改种红枸杞和藜麦。枸杞种植户徐英庆说:“红枸杞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都比小麦、青稞要高,所以完备的农具对提高红枸杞产量非常重要。”为此,都兰县供电公司以宣传小画册、服务小卡片、党员服务小分队的“三小”服务方式,开展浇灌、服务、抢修的“一站式”电力服务。党员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为灌溉机、除草机等农具“义诊”,确保枸杞长势优良。

“红枸杞品质好,销路就不成问题,改种枸杞后,每亩地能收入两千多元。”枸杞种植让徐英庆尝到甜头,带领村民成立金盆乐缘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枸杞种植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乐盛村枸杞种植面积0.133公顷,藜麦0.533公顷,成为了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为确保辖区内广大杞农烘干用电,国家电网青海电力“三江源”(海西都兰)共产党员服务队,配齐配足抢修的物资、材料和车辆,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待命,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保持畅通,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发生,确保抢修及时、服务到位,全力保障杞农烘干期间正常用电,确保杞农遇到用电故障随叫随到。

电力足,枸杞红,销路不再愁,日子乐呵呵。看着种植红枸杞有赚头,周边村子的村民也开始转型,一起为美好生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