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融资服务 > 融资服务

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稳汇率工具箱再开启

2023年07月21日 05:4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姚 进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7月20日宣布,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上调至1.5,并于当天实施。专家认为,此举旨在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越高,意味着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跨境融资的上限越高,这既有利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也会直接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

所谓“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是“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中的一个计算因子,上调该参数可以提高对应的风险余额上限,便于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加跨境融资额度,有利于跨境资金流入。同时,境内外汇资金增加后,相应结汇需求也会增加,也能起到稳汇率的效果。

“此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和拓宽融资渠道,便利境内企业和机构跨境融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同时,有利于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在我国外债规模适量、结构合理、风险总体可控的背景下,这一措施也有助于维护跨境资金合理有序双向均衡流动,维护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和市场预期稳定,维护外汇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本次参数上调背景是近期对比美元走势,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所加大,监管层通过稳汇市政策工具,引导市场预期,避免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范围之外大起大落。据王青分析,近两次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均对应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阶段;而在2020年12月、2021年1月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阶段,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则分别从1.25下调至1。

近一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波动。如何看待接下来的人民币汇率走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近期表示,人民币汇率走势从长期看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从短期看是预测不准的。长短期综合起来看,我国是大型开放经济体,汇率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既可能升,也可能降。“但是往上、往下,都不会偏到哪里去。”他强调。

刘国强表示,从当前看,人民币汇率虽然有所下降,但没有偏离基本面,人民银行也已经综合采取措施管理预期,外汇市场运行平稳,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的结售汇行为理性有序,市场预期基本稳定。从宏观经济大盘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经济循环畅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我国经济运行将持续整体好转。

“在多空因素交织背景下,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可能承压,第四季度有望逐步企稳。”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下半年我国经济基本面趋稳是人民币汇率维持基本稳定的基础;国际收支顺差将继续发挥稳定人民币汇率的积极作用,人民币国际化也将增加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此外,随着汇率管理制度持续完善,市场预期管理将得到强化。

“未来,监管层‘汇率工具箱’依旧较为充足,主要包括: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跨境融资杠杆率、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等工具,可在必要时继续对市场预期进行合理有效引导。”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经济日报记者 姚 进)


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至1.5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应声强势上涨

2023年07月21日 07:09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刘 琪

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宣布,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央行、国家外汇局(下称“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上调至1.5,于2023年7月20日实施。上一次调整为去年10月份,这一参数从1上调至1.25。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是“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中的一个计算因子,上调该参数可以提高对应的风险余额上限,便于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加跨境融资额度,有利于跨境资金流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同时,境内外汇资金增加后,相应结汇需求增加,也能起到稳汇率的效果。

“在我国外债规模适量、结构合理、风险总体可控的背景下,这一措施有助于维护跨境资金合理有序双向均衡流动,维护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和市场预期稳定,维护外汇市场平稳健康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和双向波动,促进内外平衡。”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是重要的宏观审慎调节工具。2016年,央行、外汇局建立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并将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设为1。

2020年以来,“参数”经历了多次调节。2020年3月份,央行、外汇局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2020年12月份,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背景下,央行、外汇局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2021年1月份又将企业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下调至1。去年10月份,央行、外汇局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参数”上调和外债额度扩容后,境内市场的美元流动性将有所增加,将缓解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外部压力,有利于外汇供求平衡,引导市场对汇率走势保持合理预期,因此可视为稳汇率信号。

从市场反应来看,Wind数据显示,在“参数”上调消息发布后,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应声强势上涨,快速逼近7.16关口,截至7月20日17时,盘中最高触及7.162,较前日收盘价7.2197回升超570个基点;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同样涨幅明显,盘中最高触及7.1752,较前日收盘价7.2321回升近570个基点。

“近年来,在应对多轮外部冲击的过程中,人民银行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也具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央行副行长刘国强7月1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各种冲击,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至于说具体的政策工具怎么样,我们会根据情况的需要合理使用,政策工具就是拿来用的,需要就用,不需要就不用,需要用哪一种就用哪一种,这要相机抉择”。

温彬认为,未来“汇率工具箱”依旧较为充足,主要包括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跨境融资杠杆率、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等,可在必要时继续对市场预期进行合理有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