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马进军 邹姣姣)鼓励创新贫困地区贷款担保方式、利用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撬动作用……近年来,中卫市通过搭建金融扶贫信贷平台,探索财政扶贫资金资产收益分配机制,健全完善扶贫贷款发放回收机制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问题,开创出一条造血式扶贫之路。
据了解,我市鼓励探索扶贫资金与金融扶贫资金捆绑机制,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试点,鼓励银行机构在贫困地区率先探索农民住房产权抵押贷款模式。记者近日从沙坡头区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了解到,沙坡头区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范围,将林权纳入抵押贷款范围,稳步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截至目前,沙坡头区已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1748笔1.8亿元。
在此基础上,我市积极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对守信经营、有较强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可提高贷款额度,并推出农村信用信息评价和应用管理办法,系统自动评分,农户凭借信用等级即可获得相应的信用贷款额度。
另外,在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撬动上,建立扶贫产业贷款担保基金使用管理平台,按照一定比例由相关合作银行发放扶贫产业贷款。同时,引导财政设立扶贫贴息资金风险补偿基金,放大信贷投放倍数;创新试点村级扶贫互助社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扶贫产业担保基金,按照一定比例放大信贷规模;建立扶贫开发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积极争取贫困地区金融改革风险补偿金,用于解决扶贫龙头企业担保难、抵押难和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助推“农”字头企业发展,带动更多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走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