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在创业邦100未来领袖峰会上,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在现场对话中表示,创业不是一件时髦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的孤独难以言喻,最困难时也许谁都帮不上,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联想到年末,多家媒体报道: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1.16万户,平均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中国创业企业的失败率为80%左右,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而大学生创业失败率更高达95%。
由此可见,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创业潮。不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在喜欢把目光朝向成功企业的同时,也应该共同关注和思考如何让企业的成活率提高,如何让企业基业常青。
前两天,看到《创业分子》首席问诊官纪中展在对网友们分享他的理解:“整个2015年我差不多见了接近160位创业者,也去了接近100家创业 公司去做研究调研。我有一个体会,发展好的公司创始人都在克制自己的聪明,都把自己的聪明进化,或者创业之初聪明一小时,剩下的十年都是用笨工夫,规律如 同交警指挥红绿灯一样简单;发展不好的公司创始人都是长期聪明,三步一计,五步一计,规律如同指挥带领交响乐团那样复杂。一万小时定律非常有效,但如何用 好一万小时非常重要,有些人是一万小时干一件事,有些人是一万小时干一万件事,这完全不一样。”
这段话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对于创业以及成功的定义不需太复杂、太神秘,凭心而为,随意而行即可,但同时也揭示出成功的创业者必然有一些基本定式和规律。
首先,谋定而后动。在真正着手之前,就知道你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不要让自己被目前过于急躁的创业氛围所左右。
现今,创业群体不仅有70后、80后,更有许多90后、00后。这些年轻人崇尚个性、勇于冒险,有创造力,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不过激情高、行 动快,成功率却不高,主要是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个人素质、社会关系等因素不足,对创业项目调查研究不够,构思和设想与实际脱节,对创业停留在一个美妙想法 和概念上。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可见创业不仅要知道做什么,还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另外,不要贪大贪多,应该把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做专做透做精”,“就像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有很多很小的企业,非常专注地在做很小的事情,比如一只手表的某个零件,可以做到世界第一,将小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
其次,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持。
马云曾说,加入抱怨行列永远没有机会。创业确实艰难,大部分人都死在不坚持的路上,但只要坚持总会有机会走出来。
不由想起电视剧《士兵突击》里面,比“不抛弃,不放弃”更让人记忆深刻的话:人活着得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许三多坚持下来,也走了出来,成为步兵巅峰。生活如是,创业亦如是。
第三要把眼光放远。
与有一位长期做职业经理人的朋友聊天,他感慨地说,现在很多企业干不了几年关键是老板短视。刚开始创业还能耐着性子,没两年,架子还没搭完整就迫不及待地削减成本、降低开支,想捞一把就走,完全没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和诉求,其实有的企业前景还是不错的,可惜了。
这种现象往大里说,就是缺乏战略和远见。古话说: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创业者需要不断地超越自身、超越环境,不断提高洞察力,培养自己的远见和魄力,让自己和企业共同成长,这样才能取得突破,走向未来。
第四,就是诚信。
司马迁曾提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利润,是企业存在的最根本价值所在。但真正能够成大器的企业,必定是从诚信做起,一步步打好根基。将此根基打好,利润自然就会蜂拥而至。
但在国内市场,诚信度的缺失几成蔓延之势。这怕也是中国企业“短命”的症结所在。在消费力快速更迭的年代,诚信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也是最终让其屹立不倒的重要资源。
岁月更替,年轮再转。2016年,创业一定依然是最活跃的,希望有更多的创业者能够坚定信念,诚信为本,勇于创新,收获更多信心与希望!
下一篇:创族空间:力助创客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