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婷婷 李颖红
6月24日,本报刊登了《他们重获新“声”》一文,报道了我州听障人士植入人工耳蜗手术一事。经过一个月的恢复,7月28日,在州人民医院他们迎来了正式开机的一天。对于44年没听到过声音的王育红来说是值得铭记一生的时刻,随着人工耳蜗在脑内激活,那个久违的、熟悉且又陌生的有声世界,终于回来了。
家住茫崖市花土沟镇的王育红,8岁时因药物性耳聋,她只能读唇语分辨家人说的话语。开机调试好后,她的激动之心难以言表,她说:“我听到了声音,我非常激动,非常开心,等到完全恢复了,听到所有的声音了,我就想好好地做件事情,好好感谢一下关心我的人。”
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临床专员徐苑倩一边把体外设备吸附在患者祁万梅左侧头皮上,一边向陪同的亲属询问她的大致情况。听力检测仪上显示出一条连续跳动的波,这是祁万梅第一次通过人工耳蜗开始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声波信号。
“听一下能不能听出来,i……”“a……”徐苑倩遮挡着嘴,发出声音,患者祁万梅听到声音后,也发出i……,余苑倩连忙竖起大拇指说:“很好!很棒!”“慢慢听,慢慢训练,慢慢感受,三个月以后你会有变化,稳定后,一年以后,以后一年调一次就好了,不要着急。”
看着电脑上显示着妻子听力测试的电极反应图,祁万梅的丈夫陈先明认真听着医生正在嘱咐的注意事项和体外语言处理器的使用方法。“能听到声音吗?”祁万梅的丈夫陈先明问道,祁万梅高兴地回答:“听到一点。”她高兴地说:“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高兴啊,开通了以后能听到声音之后,我真是非常高兴,我老伴也非常高兴。”
“我听见了”“我好高兴”“我很激动……”“滴…滴…滴…”人工耳蜗开机了,开机测试过程非常顺利,他们能听见外界的声音了,从他们的眼神中,记者看到了满满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