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暑期,“孩子去哪里”成为家长们最发愁的问题之一。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工作。与此同时,北京、江苏、山东等多地发布了将由教育部门开办面向小学生的暑期托管班。顶层设计已出,我们又该如何在探索中做好暑期托管服务?针对目前备受关注的课后服务问题,教育部又有何新举措?对此,记者专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
暑期托管服务主要面向确有需求的家庭和学生
记者:为什么要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
吕玉刚:暑假临近,一些双职工家庭面临“孩子无处去、家长看护难”问题。为满足广大家长需求、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一些地方和学校推出了暑期托管服务。这是减轻家长负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创新举措,是加强教育关爱、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有益探索。
记者:如何探索实施好暑期托管服务?
吕玉刚:《通知》明确了暑期托管服务应遵循学校主动、社会参与、教师志愿、学生自愿、公益普惠等基本要求,同时对服务内容、保障条件等也提出了明确意见。
首先,鼓励学校积极承担。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担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同时,教育部门还应积极会同共青团、妇联、工会、社区等组织,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提供学生暑期托管服务。
其次,坚持学生自愿参加。暑期托管服务主要面向确有需求的家庭和学生,并由家长学生自愿选择参加,不得强制要求学生参加。我们还特别希望,家长要关心重视孩子暑假生活,尽量抽出一定时间,加强亲子陪伴、交流互动,使孩子的暑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再次,坚持公益普惠原则。要完善暑期托管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可参照课后服务相关政策,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相关收费标准由地方教育部门与有关主管部门协商制定,学校不得违规收费。此外,要完善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卫生教育和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参与托管服务的师生人身安全。
“要取消教师寒暑假”“暑期托管变成第三学期”的说法不符合实际
记者:最近由托管而引发的讨论很多,比如“要取消教师寒暑假”“暑期托管变成第三学期”等,对此你有何回应?
吕玉刚:近期有的媒体讲“要取消教师寒暑假”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同时,要格外强调的是,近期有的媒体关于“暑期托管变成第三学期”的说法同样是不符合实际的。
托管服务应以看护为主,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充分休息。暑期托管有五项原则:一是鼓励学校积极承担;二是引导教师志愿参与;三是坚持学生自愿参加;四是合理安排服务内容;五是坚持公益普惠原则。
此外,要引导教师志愿参与暑期托管服务,但不得强制。对志愿参与的教师应给予适当补助,并将志愿服务表现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与此同时,要统筹合理安排教师志愿参与托管服务的时间,依法保障教师权益,既要保障教师暑假必要的休息时间,也要给教师参与暑期教研、培训留出时间。
问题仍存:有的地方课后服务时间偏短
记者:课后服务同样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好课后服务?
吕玉刚:长时间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减轻了学生在校学习负担,也由此带来了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接孩子难问题。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校外负担,也就是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所以“三点半”难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为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后服务需求,教育部近期又对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作出专门部署,推动将课后服务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
截至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6496.3万名学生、465.6万名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其中,城区学校覆盖率为75.8%,学生参与率为55.4%,教师参与率为62%,部分大城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与此同时,课后服务还存在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课后服务时间偏短、有的经费保障不到位、有的课后服务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记者 姚晓丹 晋浩天)
7月5日,一位小学生在湖北武汉市秦园路社区托管室内玩玩具。新华社发
7月5日,在位于上海徐汇区漕河泾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爱心暑托班内,小学生在上开班第一课。新华社发
7月8日,在浙江慈溪市“星星点灯”暑期公益课堂上,学生们用自己制作的皮影作品进行趣味表演。 新华社发
转眼又到暑假,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子女的暑期安排再次成为父母迫在眉睫的难题。在往常,北京西城区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李的暑期生活是这样的——“上山、下海、考级、回乡”。今年,他将有一个新的选择——“回归校园”。
教育部13日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和暑期托管工作相关情况。对于大部分学龄儿童家长来说,暑期托管无疑是个利好消息。“暑期孩子们可以支配的时间大约45天左右,我们会专门抽出一星期左右带孩子‘上山下海’,参观名胜古迹。往常,剩下的时间,我们会找培训机构托管一个星期,准备艺术考级,再送回老家一个星期。此时,漫长的暑期还没有过完,孩子只能跟着父母‘打游击’了,跟妈妈去单位两天,跟爸爸去单位两天。”北京东城区五年级学生家长张颖告诉记者。
政策一出,不少家长立即表示欢迎。但是,也有一些家长对此有担心和焦虑,朝阳区四年级学生家长岚岚担心,“托管只在教室里待着写作业,没有课外活动”。北京西城区四年级学生家长刘颖担心,“会不会有的托管班老师拓展学科知识,让暑假成为背着书包的‘第三学期’”。她同时担心,暑期托管增加了教师“工作量”,会不会影响日常教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声音是此次托管政策出台后的主要“担忧”。7月8日,教育部出台《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一出,最先登上热搜的却是“取消教师寒暑假”。探索实施课后服务和暑期托管,无疑是减轻家长学生负担的“实事好事”,但会不会因此造成“学生减负、教师增负”的现象?家长们的担忧能否得到解决?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担忧:别让“托管”变“脱管”
暑期托管服务的政策一出台,最先引发的讨论就是关于暑假该“休息”还是该“适量学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休息”“放松”才是暑假的“要义”。“从学制安排看,假期有其独特的功能,并非可有可无的。两千年前《学记》即阐明‘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藏息相辅原理,暑期托管若演变为学生的‘第三学期’就违背了这一基本原理,必然对学生成长造成伤害,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品质,长远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自主性。所以,尤其要防止一些地方将办了多少托管班、为多少家长和学生进行了托管服务,作为政绩追求而使得托管变质变味。”储朝晖说。
学生家长张颖对于托管政策“举双手赞成”,“目前看到的政策是每期12天,正好把我们平时的‘空档’填满了。暑假是艺术类考级的高峰期,每年我们都会利用暑期学习一些声乐、舞蹈等内容陶冶情操,全家一起去旅行也是固定项目。剩下的时间怎么办?现在好了,孩子能去学校了,既保证安全,又能见到朋友,我一定会选择报名的。”张颖说,她最希望暑期托管班有阅读、书法等相关服务,“让孩子看看书,练练字非常有益。”
学生家长岚岚则担心“没有课外活动”,她所在的学校已经发出了暑期托管的相关通知,但是她犹豫之下“没有报名”。“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暑假应该以大量的户外活动为主。目前,托管的时间地点都是固定的,跟大人上班没什么区别,每天也并没有明确的任务和主题,只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我担心这样的‘托管’只是占用着学生的时间,解放了家长,不是‘托管’是‘脱管’,孩子们学不到东西,得不到成长。”
对于家长的这些担心,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学校要开放教室、图书馆、运动场馆等各类资源设施,合理组织提供一些集体游戏活动、文体活动、阅读指导、综合实践、兴趣拓展、作业辅导等服务,但不得组织集体补课、讲授新课”。
放心:“学生减负、教师增负”的局面不会出现
正如学生家长刘颖所担心的,政策一出会不会增加老师的工作量,从而进一步影响日常教学,这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通知》一出台,“取消教师寒暑假”就上了热搜。而在《通知》的网页下方,不少教师留言坦陈心声:“老师们太累了,老师也有家庭,也有子女。”“老师群体全年高强度工作,就靠假期休整,能不能考虑引入大学生志愿者加入托管行列?”
对此,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丁大伟说:“各区教委鼓励广大干部教师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积极引导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班主任等优秀教师参加托管服务。同时要求各区组织好对参加托管服务教师的培训。需要强调的是,开展学生暑期托管服务,不是取消暑假,各区教委统筹全区教师资源,在不影响正常休息和进修培训的基础上,合理选派安排教师参加托管服务。”
丁大伟告诉记者,为做好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北京市教委建立了市级统筹、区级主责、学校落实的三级工作机制,从7月19日开始,至8月20日结束,分两期,每期12天进行暑期托管服务,“未来将完善相关政策,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谈到了对托管和课后服务的“评判标准”,“我们评判一所学校的托管和课后服务工作,主要看重四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学生自愿参与度;二是书面作业的完成度;三是学生综合素质展示的认可度;四是各主体的满意度,包括家长、学生和教师。我们的目标是:家长满意、学生喜欢、教师认可”。
区分:界定托管服务的“边界”
在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方面,从课后“三点半”的托管服务到暑期托管服务,一条条真招实招不断出台,这背后指向的正是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
储朝晖认为,假期和学期应该有完全不同的方式实现成长目标。“托管服务需要高度重视这一成长机遇,尽量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更有效的成长:学自己喜欢学的,做自己喜欢做的,玩自己喜欢玩的;引导学生自己规划、设计活动方案,自己安排时间,自己制定规则,自己督促自己实施,自己选择角色,自己依据实施状况调整、完善方案,进行自我评估。为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发现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担当的责任找准自己的位置,为成为最好的自己奠定基础,找到路径。”储朝晖表示,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在积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同时,需要严格将假期活动与规律学习区分开来,严密筑牢不得组织集体补课、讲授新课这道防线,不得暗中将假期托管变成复习班、补习班。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认为,暑期托管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选择了学校暑期托管的家长不能一托了之,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在暑期生活中家长仍要抽出一定时间,加强亲子陪伴、增进亲子关系”。
对于义务教育学校的托管服务,吕玉刚提出:“首先是全面覆盖,即各地各校要从实际出发,一校一案,制定完善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其次要保证时间,即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再次,要提高质量,即学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积极开发设置多种课后服务项目,增强吸引力和有效性。最后,要强化保障,即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同时,充分利用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记者 姚晓丹 晋浩天)
本报讯 昨天,教育部就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和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召开新闻通气会。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强调,北京市暑期托管服务不允许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学校不能强制学生参加,更不能动员不参加。此外,下一步将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调整到18点。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北京市暑期托管服务从7月19日开始,至8月20日结束,分两期,每期12天,服务对象为2020-2021学年度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在校生。由各区教委统筹各承办学校,按照实际居住地就近组织报名。暑期托管服务以看护为主,内容主要包括提供学习场所,开放图书馆、阅览室,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等。不允许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家长和学生根据实际状况自愿选择参加托管服务。学校不能强制学生参加,更不允许动员不参加;同时引导教师志愿参加,各区教委鼓励广大干部教师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积极引导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班主任等优秀教师参加托管服务。同时要求各区组织好对参加托管服务教师的培训。暑期托管服务过程中,各区教委要把师生安全放在首位,实行校园全封闭管理,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确保学生午餐安全。
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都强调,开展学生暑期托管服务是为满足广大家长需求、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减轻家长负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创新举措,是加强教育关爱、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有益探索。此举不是取消暑假,更不是所谓“第三个学期”。北京各区教委将统筹全区教师资源,在不影响正常休息和进修培训的基础上,合理选派安排教师参加托管服务。
关于北京义务教育学校的课后服务,市教委负责人表示,北京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5天都要进行课后服务,且要保证课后服务时长。目前每天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17点30分,下一步调整到18点。此外还将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在提供体育锻炼、综合素质拓展活动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答疑辅导和巩固提高的课业内容。坚持学生自愿参加。与暑期托管服务一样,课后服务不得强制学生参加,更不允许拒绝学生参加的要求。课后服务以本校教师为主,鼓励各区教委统筹区域内优质师资帮助其他学校,课业辅导答疑可打破校际界限和年级、班级界限。各区各校要把教师参加课后服务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先中,把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情况,纳入学校办学评价。(记者 雷嘉)
上一篇:数字显示我国体教融合初见成效
下一篇:我国近视低龄化问题仍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