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人力资源 > 人力资源

超九成小学生睡眠时长不达标 谁来帮帮特“困”生?

2021年03月2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21日电(记者 张尼)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9成小学生睡眠时长未达标……

近年来,高质量的睡眠对不少普通民众来说似乎都成了奢侈,更令人担忧的是,睡眠问题已经不再是成年人特有的烦恼。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来临之际,“如何睡个好觉”再次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

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 成人、青少年都“缺觉”

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

上述睡眠时间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确定的“国标”。然而,现实生活中,中国居民的睡眠质量却堪忧。

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近日发布的《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当下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

更早之前,该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

除了成年人,青少年群体的“缺觉”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并编写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中提到,中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继续恶化,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

青少年睡眠不足主要有两方面体现:一是上学日睡眠不足8小时的比例升高1个百分点。2009年,有47.4%的青少年在上学日的睡眠时长在8小时及以上,2020年这一比例只有46.4%;2020年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8小时,比2009年降低0.3小时。

二是上学日睡眠时长随年级升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周末补觉的现象呈现学段分化。相比十余年前,2020年各个学段青少年的睡眠时长均呈现下降趋势,小学和初中阶段在上学日平均睡眠时长减少约40分钟,高一、高二减少10至20分钟;小学生周末平均睡眠时长减少约12至25.2分钟,初一、初二年级减少约20分钟,初三及高中阶段下滑更为严重,减少40.2至51.3分钟。

“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的睡眠障碍有过调查,发生率是27%,我们超过10个百分点以上,说明我们国家的睡眠障碍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郭兮恒说。

谁偷走了你的睡眠?

睡眠障碍属于一组疾病,根据国际睡眠疾病分类,外在或内在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疾病达数十种。睡不着、睡不醒和睡不好的都是睡眠障碍。

郭兮恒分析称,如果在晚间,有睡眠的环境,躺在舒适的床上又有睡眠的愿望,想睡觉但睡不着,叫做失眠,但同样的时间段和环境下,想睡觉却坚持不睡叫做睡眠剥夺。

“这些年,睡眠剥夺的人群在明显增加,这与生活方式有关系,比如手机应用广泛等等。”郭兮恒说。

以青少年儿童群体为例,早前,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影响孩子睡眠的三大因素分别是课业压力、玩手机或电脑、父母未能做好表率;睡眠状况较差的青少年儿童中,有41.9%的人睡前会接触电视、手机、电脑等,有67%左右的父母都会经常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或电脑。

郭兮恒分析,中国的人群多、地域广,生活方式差异比较大,因此睡眠障碍出现的几率并不是完全平均的。

“我的临床体验是,城市的睡眠障碍发生率要大于农村,这和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有关系。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发生睡眠障碍的比例比较高。另外,女性的睡眠障碍发生率要高于男性。”他说。

令专家担心的还有年轻人面临的睡眠障碍问题。郭兮恒告诉记者,二三十年前,就诊的病人中年轻人非常少,但现在却很多。他说,年轻人睡眠能力高、睡眠的调节能力高,但正因为如此,大家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睡眠问题。

国家出手!减少成人、中小学生睡眠问题发生

失眠大军的出现,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就专门提到,鼓励医疗机构开展睡眠相关诊疗服务,提供科学睡眠指导,减少成年人睡眠问题的发生。

为保证中小学生的睡眠,教育部此前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和《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提出应保证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睡眠时间。

近期,教育部又提出要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将中小学生睡眠质量和时间交由家校联手“共治”,并纳入监测考核。

教育部提出,在睡眠管理上,要把家庭和学校的边界划出来,研究学校的发力方式,提出学校怎么配合家长的具体方式,要监测考核,确保孩子们睡眠充足,按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生理发育过程中平均睡眠时间标准来考核。

“临床经验显示,有些病人年龄大了出现睡眠问题,他们中多数人年轻时就有值夜班、三班倒的经历,这样的人更容易出现失眠。”

郭兮恒强调,目前的形势很严峻,如果现在这么多年轻人晚上熬夜不睡觉,再过些年,他们可能就会成为失眠病人或者其他睡眠障碍的生力军,因此,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

想睡个好觉,要注意什么?

——睡眠用具

床垫相对坚实,不要过度松软塌陷;基于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舒适的枕头,枕高约10cm为宜。

——睡眠姿势

以右侧卧位睡眠为宜;四肢有疼痛处的,应避免压迫痛处而卧。

——睡眠时间

一般维持7~8个小时,但应视个体差异而定。

——睡眠环境

卧室光线宜暗,建议拉上窗帘;卧室宜凉爽,但不要寒冷,对大部分人来说,18.3℃是理想温度。

——规律作息

无论前一晚睡了多久,尽可能在基本固定的时间起床,不要赖床或睡回笼觉,周末也不要相差过大;只需睡到第二天能恢复精力即可,不要过多强求睡眠时间的长短;白天可以休息,但不要躺下或打瞌睡。

——建立卧室/床与睡眠的强有力联系

不要躺在床上看电视、玩手机;只有感到明显困倦后才上床休息;如果睡不着就起来,去另一个房间。

——避免就寝前的过度刺激

试图躺下入睡至少1小时之前,停止活跃的脑力活动;考虑学习一套放松方法,晚上躺下入睡前加以练习。(完)
 

我国成年人和学生七成睡眠不达标

2021年03月21日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3月21日,是第21个世界睡眠日。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27%的人有睡眠问题,睡眠障碍已经成为威胁世界公众的突出问题。

在3月19日由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睡眠论坛上,该委员会顾问陆林院士等专家表示,睡眠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生理形式,如果睡眠长期紊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心血管和癌症等多种疾病,公众要重视睡眠健康,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睡眠障碍已成为全球第二常见的精神障碍

在论坛上,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叶京英教授介绍,睡眠障碍已成为全球第二常见的精神障碍,每3人中就有1人存在睡眠问题,每10人中就有1人符合失眠的正式诊断标准。

在她的带领下,从2020年12月到2021年2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收集了全国9626人各21天的数据,年龄段在18~50岁之间。

数据显示,入睡时间上显示女性早于男性,其中18~30岁入睡最晚;睡眠时长显示女性高于男性,男女的睡眠时长随年龄变化趋势不同;睡眠质量显示女性高于男性。

叶京英还指出,数据显示运动后睡眠质量提高,运动两小时以上,睡眠质量显著增加,室外运动比室内运动睡眠质量高,但睡前1小时内运动,睡眠质量最低。“可是数据显示,只有4%的人每天运动一次。”

“目前,临床中最常见的睡眠问题就是失眠和睡眠打鼾。”叶京英介绍,在最近的国外研究报道中,从17项研究中获得的16个国家和地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可靠患病率数据,进而估测全球其他177个国家和地区的OSA患病率,按国际通用诊断标准,估测30~69岁成人中约有9.36亿人患OSA。“中国患病人数最多,其次是美国、巴西和印度。”

睡眠障碍出现年轻化和普遍化的趋势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睡眠问题也是两会代表热议的问题之一。有代表提出,因为学习造成大部分青少年有严重缺觉的问题。提高青少年的睡眠时间,对身心健康发育和学业成绩提高更有意义。

陆林指出,睡眠是一个最简单的事,但跟健康息息相关。“可是,国人对睡眠的重视非常低。良好睡眠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机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睡眠不足或睡眠紊乱,机体的免疫功能将会显著降低,容易罹患不同疾病。”

据陆林介绍,他们在健康中国行动中有一个倡议,强调保证成人睡够7~8个小时,高中生睡够8个小时以上,初中生睡够9个小时以上,小学生睡够10个小时以上。“我们国家70%的人做不到。”

他强调,睡眠是一个窗口,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其焦虑、抑郁等症状,很多是从睡眠障碍开始的,长期耗下去问题更多。“从睡眠障碍的窗口开始进行干预,很多人可以恢复健康。”

他指出,当前,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上了很多课外班,由于长期睡眠不足,对孩子的发育、神经系统和大脑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通过脑电图监测发现,睡眠是一个比人类想象更加复杂的生理过程。睡眠呈周期性变化,不是均一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复杂的睡眠过程,才能完成正常健康的睡眠。”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朝阳医院教授郭兮恒指出。

中国医师协会石丽英副秘书长指出,睡眠医学是交叉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睡眠医学从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认识,由于地域宽广、医学水平参差不齐,还需要通过提高基层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提高我国睡眠医学的水平。

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自从有了电以后,人类先后发明了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工作更加高效和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却严重影响到了睡眠时间。”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向东教授指出,过度用脑会带给睡眠的损伤和精神的损伤,这是无意识发生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产生睡眠问题,甚至是“睡眠+心理”的问题。

为了向公众说明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叶京英援引一项10年前在北京同仁医院做的调查指出,对患有睡眠呼吸障碍的病人采取4种治疗方式:一是改变生活方式,减轻体重,加强运动;二是佩戴呼吸机;三是接受手术;四是佩戴口腔校正器。

5年过去后,当叶京英带领团队回访这些病人,“结果显示,第一种改变生活方式的病人,获益是最高的”。

叶京英强调:“要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加强对疾病的预警信号的甄别,早些发现自己的疾病,及时到医院就诊,获得最佳时期的治疗”。

如何精准地判断睡眠,叶京英介绍说,现代科技也帮助我们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一些睡眠监测仪产品,既能动态地观察人的整夜睡眠情况,又能客观反映病人呼吸的状况,对睡眠动态的评价和对睡眠呼吸障碍的筛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问题达到一定警戒线的时候,和产品匹配的App会建议去医院就诊。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睡眠障碍日益普遍,已成为干扰人民健康、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和民生问题。

事实上,“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是中国古人的养生标准之一。对此,陆林指出,当前,人们对睡眠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常存在一些损害睡眠的行为,如睡前使用电子产品、饮酒、睡前运动等。“公众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心态、养成合理的作息习惯,在遇到睡眠问题时,主动寻求专业医生进行科学评估和专业干预。”(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