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4日电 (中新财经记者 左宇坤)“你的消费券打算怎么花?”“想买个相机,或者智能手表,实在不行买点金子也可以啊!”
12月份以来,全国又有多地通过不同形式发放了多轮消费券。本轮“红包雨”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我都能抢到吗?
消费券上线,买吃买喝买黄金
“我13日上午用百货消费券去商场买了颗‘小金豆(1克左右的黄金商品)’。今天的金价是473元/克,用了百货消费券减了100元,实付373元,感觉买得‘非常爽’。”身在广州的程女士对中新财经记者说。
从12月8日起,抢消费券就成为了不少广州市民的“新任务”。程女士说,自己和身边的人也常常会讨论总结一些抢券和用券的技巧。
“电商类消费券用起来最方便,有时还可以叠加新人券;超市券除了去超市,有些药店等也可以用,不少人会选择买些口罩药品;餐饮券除了堂食,也可以去糕点小吃店打包点心、肉丸带走;百货券除了去商场买黄金、服饰等,还可以给车加油。”程女士表示,目前线下商场里的品牌也会推出一些折扣活动,和消费券叠加起来常常能比在网上买还便宜。
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公布之后,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将促销费、稳经济提上日程。特别是12月以来,各地发放消费券、开展购物节等活动可谓应接不暇。
——广州:三千万元、五大场景消费券
从12月8日20时至12月19日24时,广州政府分三轮不间断发放消费券共计三千万元。派发的消费券涵盖轻茶餐饮、超市、电商、正餐住宿、百货五大场景,面值从10元至100元不等。
广州市商务局商贸服务业处处长杨淑怡介绍:“市民朋友可以在三轮活动里领取5张消费券,如果在第一轮领取了餐饮消费券,那在接下来的两轮活动里,可以领取百货、超市、电商等其它品类的消费券。”
——深圳:买电子家电最高补贴15%
深圳本轮购置补贴活动主要针对电子和家用电器,在全市数百家线下门店同步铺开,根据政策,共有包括冰箱、空调、手机等超过6100款产品。
市民购买电子和家用电器等,最高按照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活动期间每人最高补贴2000元,此次活动将持续到12月26日。
深圳市商务局副局长周明武说:“营造全城联动的促消费氛围, 对各大品牌企业举办‘首发’‘首秀’活动、开设‘首店’、旗舰店给予补贴,进一步丰富消费供给。”
——武汉:一千万元家电家具消费券
武汉同样着眼于家电家具等大宗消费的拉动作用,从12月8日起发放“乐购武汉”家电家具消费券,投放总金额1000万元,设置50元、100元、300元三种面额,消费金额分别达到满500元、1000元、3000元可触发消费券的使用。
——福建:全省安排两亿元消费券
福建省安排2亿元支持各地发放消费券,并结合当前消费市场需求,将促消费活动延长至12月底,鼓励各地开展跨年促消费活动。
进入12月,福建全省已有福州、漳州、宁德、三明、平潭等市通过各种形式发放了消费券。
乘数效应明显,一元拉动好几元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4%,消费重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
疫情以来,发放消费券更是已成为了提振消费信心、助力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回暖的重要方式。
同样以广州为例,广州市商务局数据显示,在今年5月的消费券发放活动中,广州市消费金额在一周内环比增幅为17.35%,消费笔数环比增幅为13.49%。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数据则显示,截至5月7日,在今年首轮促消费中,广东累计投放涉及金额6.07亿元的政府消费券,撬动消费交易35.81亿元,“乘数效应”明显。
近几轮的消费券发放有何特点?
开源证券研报指出,2022年消费券投向侧重于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省级促销政策和消费券中,汽车、家电、餐饮行业的覆盖率分别为40.5%、32.4%、25.7%;城市促销政策和消费券中,餐饮、汽车、家电行业的覆盖率分别为44.9%、25.4%、24.1%。
“假设2023年发放消费券400亿元,则可以拉动居民消费3800亿元,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0.9个百分点。”开源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何宁表示。
专家认为,随着疫情防控的持续优化,消费经营场所更加稳定,消费场景更加丰富,消费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完)
消费券又来了!随着各地疫情防控措施逐步优化细化,“抢开局、稳增长”成为当务之急。对外,多个省份包机出海抢订单;对内,多地再次大手笔发放消费券。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北京、广州、南京、绍兴、海南、新疆、深圳、武汉、福建、成都、宁夏等地宣布发放消费券,累计补贴金额超过10亿元。
按照此前经验,消费券撬动消费比例约为1∶10,汽车消费券撬动比例更是超过1∶50,算下来至少有超100亿元的消费需求将在近期释放,对市场而言可谓久旱逢甘霖。不过,消费券发放已有两年多,数额累计超百亿元,在极大提振消费信心、拉动消费增长的同时,有些问题也逐步浮现,需要相关方注意。
在商家端,比较典型的问题是消费者来了,但准备不到位。有的饭店服务员是新招的,还不熟悉情况;有的电影院长期未正常经营,卫生间坏了一半,清洁也跟不上;还有的餐厅换了厨子,吃起来不是之前那个味儿。出现这些问题可以理解,但商家需要尽快解决。要不然,好不容易“券”来了消费者,却留下了坏印象。
对消费者来说,最大的烦恼是抢不到券,不少人手机屏幕都快戳破了也抢不到。这并非个别现象,根据顶象发布的《城市消费券安全调研报告》,据不完全统计,此前发放的190多亿元的消费券,消费者只抢到29%。
那么,消费券被谁抢走了呢?从目前了解的信息来看,有的被“黄牛党”抢走了,并通过二手交易平台和社交平台公开“转让”,比如满700元减350元的海南旅游券,喊价70元;满3000减450元的深圳龙华消费券,报价150元。
还有的消费券则被“羊毛党”抢走。他们利用虚拟定位等技术手段绕开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组团抢券。到手后,与当地商家共同套现分成。以满300元减100元的券为例,100元补贴由“羊毛党”和商家瓜分,有时“羊毛党”分成比例甚至高达八成,利润可观。
目前,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消费券套现”等关键词,相关结果已超百万条,甚至有人短时间内套现上千次,骗取补贴款上百万元。“羊毛党”薅国家的羊毛,肥自己的腰包,造成消费者一券难求。地方财政支出了巨额补贴,政策效果却大打折扣。
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消费券发放的风控机制,杜绝薅羊毛、刷单、黄牛等违反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发券过程公平、透明、可回溯,提升用户与商家的参与体验。有的地方由商家先行垫付消费券优惠金额,待活动结束经由第三方审核无误后再将资金拨付给企业,有效减少了套现行为,可供借鉴。
还要提醒心存侥幸的商家,违规使用消费券看似好生意,实际涉嫌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是需要承担法律后果的。能够参与消费券核销的商家应该算是比较优质的商家,本可以凭产品和服务吸引消费者、正常拿补贴,可若是选择了错误的方式骗补贴,揣到兜里的钱也烫手,迟早会被大数据抓到。
消费券主要通过电商平台、支付平台发放,平台相当于消费券的账房加管家。建议后续发放消费券的地区,一方面广而告之,既要让更多消费者知道去哪儿领券,还要劝阻其参与倒卖、套现;另一方面,应督促平台净化信息发布,并严格查处倒卖套现消费券的行为。多管齐下,把消费券还给真正需要它的消费者和商家。 (佘颖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