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17日电 (记者申少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不折不扣、科学精准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说,要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完整、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优化防控工作的部署举措。坚决反对两种倾向,既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防止“一封了之”,又要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防止“一放了之”,保障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不折不扣落地落实。
二十条措施提出,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这是否会带来防疫漏洞?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疾控局副局长沈洪兵说,这是基于感染风险大小提出的更加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流调、隔离等防控资源和服务保障资源。这要求在防控工作中更科学、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流调和风险研判,把有限的防控资源用在最重要的防控工作上,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二十条措施中提出,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说,应对新冠病毒的变异,要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和救治资源准备。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持续加强定点医院建设,要求各地根据当地人口规模,配足配齐救治床位,加强重症监护单元建设,使ICU床位达到床位总数的10%;要求各地按照“平急结合”的原则,依托现有大型场馆,提前做好方舱医院建设,并准备好医护力量;持续加强发热门诊建设,要求二级以上医院要设置发热门诊,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而且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
“二十条措施取消了中风险区的判定,并且更加科学精准地判定高风险区,以单元和楼栋进行判定。”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说,这对各地疫情的处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流调、风险研判更加精准高效,该管住的风险要管、该落实的要落实到位、该取消的坚决取消。高风险区内的核酸检测和管控措施,仍然要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实施。
二十条措施中对规范开展核酸检测有哪些要求?沈洪兵介绍,一是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求。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主要是严格落实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的核酸检测要求,不能擅自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二是发生疫情的区域要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根据疫情发生地区人口规模大小、感染来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在社区传播风险及传播链是否清晰等因素综合研判,根据风险大小,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确定检测人群的范围、频次和先后顺序。三是公共场所查验核酸检测证明的有关要求。为有效防范疫情扩散蔓延,跨区域流动人员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跨省长途客运汽车、跨省客运船舶等交通工具,抵达目的地后要按照属地要求进行“落地检”,入住宾馆酒店和进入旅游景区人员需要查验健康码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3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可免予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文化和旅游部15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文化和旅游行业防控工作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李晓勇介绍,《通知》针对旅游活动管理,优化了跨省旅游政策,根据最新风险区划定管理办法,跨省旅游经营活动不再与风险区实施联动管理;针对文化活动管理,优化了公共文化场所、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聚集性文化活动核酸检测查验措施;针对人员管理,调整了行业从业人员的核酸检测要求,必须根据属地疫情防控要求开展核酸检测;加大对“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
二十条措施发布后,有些地方减少了核酸检测点,出现群众排长队做核酸的情况,如何缓解这个问题?郭燕红说,核酸检测点的布局要方便群众愿检尽检和应检尽检。要优化采样点的布局,对采样点实施网格化管理,覆盖辖区内的服务人群。要向社会公布采样点的相关信息,也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电子地图,及时更新,方便群众查询、就近进行采样。合理安排采样时间,优化采样人员的班次。各地要做好采样点供需情况的监测,密切关注群众检测的需求,针对人口密度较大、人流量比较高的社区和场所,通过增设采样点位、增加采样人员等方式,扩大采样服务的供给。
编者按:日前,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为落实党中央部署,积极稳妥抓好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推动各地各部门不折不扣把各项优化措施落实到位,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优化防控二十条措施问答”专栏。针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专家作出权威回应。
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我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一些地区的疫情还有一定规模。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
如何正确理解关于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日前,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进行了解读。
问: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为什么这样调整?
答:将隔离期限进一步优化到“5+3”,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从第一版到第九版,再到现在的优化版,原来是14天,后来变成“14+7”,再变成“7+3”,现在是“5+3”。这个过程听起来少了2天集中隔离,但这2天可以省出约30%的集中隔离资源。同时,因为奥密克戎的最长潜伏期是8天,所以现在采用的是“5+3”。
问:为什么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答:评估发现,次密接的阳性检出率很低,大概是3.1/10万,也就是10万个人里面有3个人。通过及时判定并且管控密切接触者,能够降低次密接的阳性率。根据这个情况,不再判定次密接,可以节约很多服务保障资源。出台公共政策,就要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问:为什么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
答:经评估,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的阳性检出率大概是4.9/10万,但是这些人均在风险区域划定后7天内检出。把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改为7天居家隔离,主要是考虑这些人员到社区以后好管控,同时节省集中隔离资源。
问:为什么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
答:这是经过实践和评估以后作出的调整。闭环管理的高风险人员,如果严格执行闭环管理措施,阳性率很低,只有1.6/10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调整成5天居家健康监测。
问:这些调整是否意味着防控放松了?
答:所有的调整都是有依据的。防控不是放松了,而是要求更高了。各地要更科学、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防控工作,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该落实的落到实处,该取消的也坚决取消,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提高防控效率,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本报记者 白剑峰整理)
优化调整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发布以来,各地迅速贯彻落实,细化执行方案,开展政策培训,加强社会动员,结合自身实际,在隔离转运、核酸检测、人员流动、医疗服务等方面采取更为精准的措施。一些地方也及时纠正与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不相符的做法,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病毒在变,我们对病毒特点和疫情传播的认识也在变,措施也跟着变。近3年来,我国紧盯全球疫情态势和病毒变异特征,不断根据形势变化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先后出台了9版防控方案。每一版防控措施的制定,都是基于新冠病毒的潜伏期、传播力、致病力等病原学及流行病学变化和国内外最新疫情的形势,在总结历次本土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我国防控策略和目标,集聚多领域防控政策研究专家的智慧进行调整的。这些版本防控措施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精准,每一版方案都经受住了时间检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从全球疫情防控情况看,我国感染人数、发病人数、重症人数和病亡人数都保持在较低水平,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程度保护。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我们有基础、有条件,也有信心、有能力战胜新冠病毒所造成的流行和传播,实现动态清零。
经过研究论证,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部分措施进行完善,形成了二十条优化措施。这是基于对病毒变异和传播规律的把握和近3年来各地防控经验的总结,是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符合我国国情、更加科学精准的举措,不是放松放开,更不是“躺平”。除了二十条优化措施,其他各项措施仍然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执行。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认真抓好各项防控措施落实。
我们面对的是一场百年不遇的传染病疫情。当前,全球疫情传播仍处于高位,病毒带来的风险和威胁仍然存在。一方面,现在科学上对新冠病毒的变异以及变异后的毒力、致病力、危害性的大小仍然没有完全掌握,对于新冠病毒和疾病的认识仍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如果不管“防”、只管“治”,任由疫情迅速大范围传播,医疗卫生资源将面临挤兑风险,大量有基础性疾病患者、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等人群身体健康将受到威胁。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做到“三个坚定不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最可贵的是信心,最需要的是斗志。抗疫斗争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是实力的较量,更是意志力的比拼。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也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必须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要强化责任担当,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落实“四方责任”,做到细之又细、实之又实。要增强斗争本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进一步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使我们的防控措施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有效。
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项艰巨繁重又需要持久坚持的工作。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越是要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善作善成。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保持定力、积蓄耐力,态度更坚决、更果断,行动更迅速、更有力,抓落实、增信心,我们就一定能形成强大合力,赢得这场攻坚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