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紧扣循环经济发展主线推动产业“四地”建设高质量发展

——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上半年工作巡礼

 

资料图

柴达木日报记者 林晓明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资源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近年来,试验区相继被国家认定为“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柴达木盐湖化工及金属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盐湖特色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评为“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已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颗闪亮明珠。

2022年上半年,试验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2.3%,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3.9%。在亮眼的 “成绩单”背后,是试验区上下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各项促进经济平稳运行部署要求,施行一企一策、靶向帮扶,积极推进园区企业安全、规范、有序生产的结果;是围绕推进产业“四地”建设,全力抓好“项目攻坚年”措施落实,高位推进盐湖产业链建设的结果;是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思路举措,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协调服务,努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质量,持续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和重点产业提档升级的结果;是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整治年”活动,持续强化服务理念,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实行点对点的服务模式,创造良好的暖商营商环境的结果。

项目为王 壮大产业“聚宝盆”

产业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试验区按照州委、州政府统一部署,围绕推进产业“四地”建设,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全力抓好“项目攻坚年”措施落实,主动做好要素保障,统筹抓好产业项目谋划,印发实施《海西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海西州关于加快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2022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在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制度保障的同时,试验区加大项目攻坚力度。据悉,全年计划实施的49个园区重点项目开复工38个,完成投资31.52亿元。

在顶住疫情影响的同时,试验区全力研究好、宣传好、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试验区产业发展部部长周心龙介绍:“今年以来,我们狠抓落实,切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通过产业链建设,以‘项目攻坚年’‘营商环境整治年’活动为抓手,坚决把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发展高地作为推动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的重中之重,使试验区成为稳定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定盘星’。”

丰富的自然资源,坚实的产业基础,给循环经济大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优惠的政策保障,良好的发展机遇,给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项目攻坚战中,盐湖产业项目的推进关乎到盐湖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据悉,今年全州共实施盐湖产业项目39个,计划投资23.92亿元,截至6月底,已开复工项目27个,完成投资7.77亿元。

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压茬推进,成为推动全州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招商引资 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招商引资是产业项目建设的“源头活水”。7月23日,第23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二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在西宁举行。试验区管委会共签约项目23个,签约金额162.49亿元。项目的成功签约,是试验区加快推进产业“四地”建设,推动大开放、大招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而抓好项目落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在此次海西州专场签约仪式中签约的世京(德州)投资有限公司1.2万吨镁铝水滑石新材料项目、青海创信新材料有限公司2万吨军民两用镁质新材料高质化利用项目已取得备案,土地手续、能评、环评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青海创信新材料有限公司经理刘现雷在前期办理公司手续时深有体会,“公司在办理手续过程中得到了海西有关部门的帮助,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支持,让公司对今后更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项目签约不等于落地、项目开工不等于建成。 “下一步,试验区将全力以赴抓好签约项目落地落实工作,充分发扬‘店小二’精神,努力提供保姆式服务,做企业的贴心人,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提高签约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推进产业‘四地’建设在海西高质量发展。” 试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经协科技部部长宋元红说。

营商环境 “优”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营商环境是企业投资兴业的土壤。试验区制定并印发实施《2022年度领导干部包联推进重大项目工作方案》《试验区“服务企业首席专员”工作方案》发挥好领导干部包联重大项目和重点运行企业“以上率下”和“领头雁”作用,持续推进一批重大骨干支撑项目落地实施,确保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梳理征集融资需求、统筹协调产供销储运各环节、深化科技创新服务、强化科技政策入企服务……1—6月,累计减免企业厂房租赁费用1236.03万元;完成上下游产业对接39.4亿元;举办科技政策线上宣讲辅导培训班、创新主体培育中知识产权应用与保护培训班,一系列实惠而具体的营商环境措施正在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

走进德令哈工业园区的青海聚之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只见厂区绿意盎然、生产设施布局紧凑。在已投产的2000吨高端六氟磷酸锂生产线厂房里,各种精密的智能设备高效运转。

面对一系列纾困解难好政策的到来,公司副总经理杨峰青说:“公司在建设阶段,政府帮助我们融资,解决了前期的资金问题。工厂建成后,市林业局每年拨付大量苗木,让企业不用花钱就能绿化厂区。在企业用工难时,园区相关部门多次来企业帮助校企对接,并多次组织社会招聘,解决我们用工需求。疫情以来,政府协调电力公司,缓交公司电费等等一系列助企纾困的政策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难点,面对面、点对点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是试验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海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的坚实而又铿锵有力的重要一步。

提升营商环境没有休止符,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试验区对优化营商环境有着明确的工作思路,宋元红介绍:“试验区将进一步优化试验区营商环境,夯实和‘链长制’等工作成效,创新服务模式,在试验区推行服务企业首席专员工作机制,形成一个团队、一张清单、一幅作战图、一套机制‘四个一’工作模式,实行一对一、面对面、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助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当前,海西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机遇与困难并存,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全州上下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试验区作为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盯重点目标任务,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强化工作措施,着力从强化工业运行调度、抓好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实效、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抓好任务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