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四部门发文: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

2022年05月09日   来源:广州日报   文静
 

今年4月,新浪微博宣布全量开放评论和个人主页显示IP属地功能。另外,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均表示,将开放显示用户账号IP属地,用户将无法开启或关闭相关展示。

消息称,在一些电商平台涌现了IP属地代理业务,称购买该服务后可修改平台上显示的IP属地。连日来,记者亲测发现,在某电商平台上,输入“IP地址”关键词搜索,页面会出现多个动态、静态IP代理的结果。记者进入一家店铺,看到一款标为“动态静态IP”的产品介绍页面下,有卖家留言,“短视频平台的IP可以修改了”。公安机关提醒,对于个人用户,使用黑代理IP后,很容易造成被黑客和病毒入侵用户主机、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和资料。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 文静)5月7日,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及,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建立专门服务团队、规范重点功能应用、加强高峰时段管理、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等工作举措。记者留意到,截至目前,快手、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已上线“青少年模式”,并有自动弹窗提示。据了解,在“青少年模式”之下,用户无法进行直播、充值、打赏等功能,并且默认最多使用40分钟等功能。

明确规定:

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

《意见》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网站平台严格落实实名制要求,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现金充值、“礼物”购买、在线支付等各类打赏服务。网站平台不得研发上线吸引未成年人打赏的功能应用,不得开发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的各类“礼物”。

在未成年人主播方面,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意见》要求,网站平台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为16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的,应当征得监护人同意。对利用所谓“网红儿童”直播谋利的行为加强日常监管,发现违规账号从严采取处置措施,并追究相关网站平台责任。

另外,《意见》还对于“青少年模式”提出优化升级的要求。网站平台应在现有“青少年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品模式和内容呈现方式,持续增加适合未成年人的直播内容供给。要优化模式功能配置,在首页显著位置呈现,便于青少年查找和家长监督,严禁提供或变相提供各类“追星”服务及充值打赏功能。

记者浏览多家短视频平台发现,部分短视频在开App时,会自动弹出“青少年模式”。

目前,按照平台“青少年模式”,默认每天最多使用40分钟,关闭直播、充值、打赏等功能,并且观看的内容包括科学科普、兴趣素养、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等。记者体验发现,在该模式下开启后,观看的短视频内容是教育类、益智类、动物类等等,而且界面上只有“订阅”“推荐”“点赞”“转发”等简单功能。

家长关注:

如何防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

在采访中,不少家长对记者反馈,希望“青少年模式”有提升,“现在小孩子经常都会接触手机,有时他们能拿到解锁青少年模式的密码,有的甚至拿家长身份证去实名认证。作为平台有责任利用更多技术手段,如人脸识别等,去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家长张女士如此表示。

艾媒咨询CEO张毅对记者表示,相关部门做出在网络直播行业对青少年的保护,同时也是对直播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对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平台一方面能通过大数据、AI技术等去甄别用户是否青少年或者未成年人;另一方面,则从账号体系和保护体系,有更多的青少年模式或者未成年人模式,去适合这个群体使用。第三就是加大整个短视频内容的治理。目前来看,短视频内容还是参差不齐。

记者亲测:

IP属地花钱就能改?小心隐私泄露

记者亲测:

花1元就能体验改IP

在电商平台,记者随机咨询销售“动态静态IP”产品的店铺客服,根据手机机型,客服发来一个教程给记者。并表示,看完教程后,会给一个账号和密码等给记者,记者只要拍下“1元测试卡”即可有一个小时的体验机会。

按照客服提供的教程与方式设置后,记者在微博、小红书等发布博文、评论,其IP属地确实能按照个人所选择的地区显示。据店家页面显示,这款产品是5元起售,5元、6元都是天卡,不同价格的差别在于网速快慢、网络是否稳定等。

据了解,这些“动态静态IP”价格大约在4元/天~6元/天。而随着媒体曝光,一些二手电商平台已屏蔽了含有上述关键词的搜索结果,但搜索“虚拟IP”“虚拟服务器”等,记者留意到,有部分商家在产品详细介绍时,仍显示“动态和静态IP均有”等。

公安提醒:

容易被黑客和病毒入侵主机

对于显示IP属地后IP代理畸形产业爆火的话题,北京市公安局在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发文表示,IP就是大家上网需要的唯一身份地址或身份凭证,而代理IP是大家上网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平台,用户先用电脑访问代理的IP,然后再由代理IP访问用户点开的网页,所以在这个网页里面留下的访问记录就是代理IP的地址,而不是用户本机的IP地址。

“平安北京”指出,代理IP的主要目的不是用来简单地改变IP地址,而是一种重要的安全功能,起到防火墙的作用。但是,很多不法分子就是利用代理动态IP,用虚假服务器地址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平安北京”提醒,对于个人而言,使用黑代理IP后,黑客和病毒入侵用户主机、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和资料“比吃饭还简单”。

据了解,去年,公安部在“净网2021”工作成效发布会上就曾通报,专门针对网络电视和“动态IP代理”等网上违法有害信息滋生的重点基础资源开展治理,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非法网络电视平台146个,关停非法宽带线路1.3万余条、宽带上网账号5000余个。
 

官方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 解读:炒作网红儿童将成历史

2022年05月08日 | 来源:北京青年报

5月7日,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规范重点功能应用,加强高峰时段管理等。

禁止未成年人直播打赏

《意见》指出,近年来,网络直播新业态迅速兴起的同时,平台主体责任缺失、主播良莠不齐、打赏行为失范等问题多发频发,导致未成年人沉溺直播、参与打赏,严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社会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四部门提出相关意见。

《意见》对未成年人提出规范要求,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网络平台应健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严格落实实名制要求,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现金充值、“礼物”购买、在线支付等各类打赏服务,不得研发上线吸引未成年人打赏的功能应用或开发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的各类“礼物”。

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

在未成年人主播方面,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意见》要求,平台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为16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的,应当征得监护人同意。

《意见》还对“青少年模式”提出了优化升级的要求,平台应增加适合未成年人的直播内容供给,严格内容审核把关流程,并优化模式功能配置。此外,《意见》还提出,平台应建立未成年人专属客服团队,对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打赏的,网站平台应当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及时查核,属实的须按规定办理退款。

榜单、“礼物”是吸引青少年“围观”互动的重要功能应用。《意见》指出,网站平台应在《意见》发布一个月内全部取消打赏榜单,禁止以打赏额度为唯一依据对网络主播排名、引流、推荐,禁止以打赏额度为标准对用户进行排名。

此外,每日20时至22时是青少年上网的高峰时段,也是规范网络直播的重要时点。对此,《意见》要求,网站平台在每日高峰时段,单个账号直播间“连麦PK”次数不得超过2次,并且不得设置“PK惩罚”环节或为“PK惩罚”提供技术实现方式。

文/实习生 辜晓晓 本报记者 温婧 供图/视觉中国

业内解读

此前未成年人打赏 案例多有发生

在互联网独立分析师丁道师看来,新规的出台是意料之中的,“之前就已经出台了未成年游戏打赏规定,这次把范围进一步扩大了”。

2020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就曾明确指出,未成年用户不能打赏,平台要通过实名验证、人脸识别、人工审核等措施,确保实名制要求落到实处,封禁未成年用户的打赏功能。

2021年9月,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对腾讯、网易等游戏企业和平台的约谈中再次强调,要加强游戏直播管理,禁止出现高额打赏、未成年打赏等情况。

这些规定的出台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近年来,未成年人利用家长账号为主播打赏的案例层出不穷。据媒体报道,2020年,江苏一名市民卖房用来还债的40万元被孩子用于直播刷礼物、玩网络游戏,最终银行卡内只剩0.23元。同年,还曝出了一名16岁少年在观看直播时,累计给主播打赏了近200万元的新闻。

“未成年人在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认知上,有不成熟的地方,比如沉迷游戏、过度打赏、粉丝应援等,他们的三观尚未完全确立,需要社会制定规则来引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此次新规的出台,正是国家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的重要措施。” 浙大城市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沈爱国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新规的出台意味着未成年防沉迷进入了细分领域。“这既是对未成年防沉迷治理的制度延伸,也是针对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在细节上的规范。”

炒作“网红儿童”将成为历史

2020年8月“3岁女童被喂到70斤当吃播赚钱”事件被媒体报道,引发热议,当时广州妇联介入调查。

对于新规中的严控未成年人当主播,丁道师表示,过去几年,很多家长都有培养孩子当明星的诉求,“这种想法过分畸形了,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意见》对此加以明确规定,是一大进步。”

可以说,叫停未成年人主播早有呼声。2021年6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发出倡议,网络直播平台不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服务。

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

2021年9月17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正式成立“网络表演(直播、短视频)经纪机构委员会”,并发布《网络表演(直播、短视频)经纪机构行业自律倡议书》。其中提到,不为未成年人提供经纪服务,所有内容制作环节严控未成年人参与,涉未成年人内容建立专审机制。

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严管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表演,对出现未成年人单独出镜或者由成年人携带出镜超过一定时长且经核定为借助未成年人积累人气、谋取利益的直播间或者短视频账号,或者利用儿童模特摆出不雅姿势、做性暗示动作等吸引流量、带货牟利的账号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平台方需进一步完善技术

对于《意见》的落地,盘和林和丁道师都认为,这不仅需要行业进一步自律和官方治理加大力度,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其中的重点就是网络平台从技术上进一步完善。“比如平台的实名制认证,不仅要在注册的时候认证,也要考虑在使用的时候进行身份验证,以防止青少年借成年人注册信息绕过监管。”盘和林说。

“制度是及时的,但建立体系化、常态化的未成年人防沉迷治理体系,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努力来改变现状。”丁道师也表示,将来会出现更多其他细分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不仅会遇上打赏,还会遇到游戏、电信诈骗、不良信息等,这些也需要加强管理。”

文/本报记者 温婧 郭佳 祖薇薇 统筹/满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