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大力提升质量建设质量强州
近年来,海西州高度重视质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质量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深入推进质量强州战略,全州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一、坚持质量第一,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海西州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及时组织协调质量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重大问题,合力推进质量工作。政府主导、部门主抓,社会共同参与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准入、监督抽查、执法打假、质量诚信等一系列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联席会议部分成员单位出台了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质量工作得到了有效保障。
二、加强质量管理,促进质量提升。对全州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进行多次抽检,
产品质量方面,2016-2017年,全州共抽查制造业企业产品质量17批次,合格率为94.1%;检查食品生产企业140家(次),监督抽查9个批次的产品,涉及矿泉水、蜂蜜、枸杞、代用茶等4种产品,合格率达100%;2016年抽检农产品159批次,合格率为98.74%;2017年抽检110批次,合格率为98.18%。
工程质量方面,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一次性交验项目62个,一次交验通过工程项目61个,一次性交验合格率达98.3%;地方公路工程竣工验收项目153个,合格142个,合格率92.8%。
服务质量方面,加大整治力度,对旅游景点、旅行社等市场秩序进行不定期巡查,2016-2017年,共受理处理各类旅游投诉案件9件,受理9件,投诉案件受理处理率100%;
环境质量方面,全州各项环境保护指标基本完成了省定指标要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分别削减144吨、20吨、3924吨、1324吨,“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水质除格尔木河小桥断面外,其余全部达标,完成黄标车淘汰2434辆,德令哈、格尔木空气优良率分别达到92.6%,84.6%。2016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准对“柴达木枸杞”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实现了海西州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零的突破。2016年6月,都兰县“全国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顺利完成各项筹建任务并通过专家现场评审。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和示范区建设,枸杞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产业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三、加快技术创新,助推品牌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激励的导向作用,切实发挥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协调议事功能,大力实施质量强州战略、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健全完善质量激励机制,落实各项质量奖励措施,推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品牌培育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善品质,降低能耗,提升产品(工程)档次和服务水平。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用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树立海西品牌。近年来,海西州19个产品获得“青海省名牌产品”称号;荣获“青海省质量奖”1个;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柴达木枸杞、茶卡盐、昆仑玉);“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个(“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3个(格尔木、德令哈、都兰);中国驰名商标4个、青海著名商标20个、海西州知名商标55个;青海省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15家(2家AAA级、4家AA级、9家A级),培育2家“青海省工业质量标杆”企业。
四、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质量监督。构建监管长效机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从严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加强执法协作,健全制假售假案件快速反应和联动执法机制。建立完善质量违法犯罪案件督查督办及重点质量案件挂牌督办等制度。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加大对质量犯罪行为的刑事司法打击力度。加大对食品、药品、农产品、重点工业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实施分类监管,强化质量安全风险预警。2016-2017年,全州共抽查制造业企业产品质量17批次,合格率为94.1%;检查食品生产企业140家(次),监督抽查9个批次的产品,涉及矿泉水、蜂蜜、枸杞、代用茶等4种产品,合格率达100%;2016年抽检农产品159批次,合格率为98.74%;2017年抽检110批次,合格率为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