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落实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自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海西州以“效能强化、服务优化、监管硬化”为目标,紧紧围绕“放、管、服”三个方面,扎实开展工商登记改革工作,进一步实现简政放权,职能转变,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 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截至10月,全州共有企业5851户,注册资本578.49亿元,其中内资企业1317户,注册资本298.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3%和11.65%;私营企业4534户,注册资本279.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4%和 26.71%。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45户,出资总额28.43亿元,成员人数16086位,同比分别增长19.03%、19.75%和8.39%。
一、围绕简政放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一是扎实推进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积极贯彻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投资门槛,除国务院规定的暂不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27个行业外,企业设立登记实行由公司股东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并对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截至目前,已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企业2088户。二是深入落实工商登记后置审批制度。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决定,除申请未列入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和保留前置许可项目外,其他均改为后置审批事项,实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自2014年7月22日起全州工商系统按“先照后证”登记企业共1122户。三是放宽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划内设立无需前置许可审批的经营场所,只需做好分公司备案登记工作营,允许企业“一照多址”或“一址多照”。鼓励新注册企业使用权属清晰的场所作为企业住所,如申请人提交经营场所证明确实有困难的,允许以房产管理部门、乡镇政府、居委会、村委会、园区管理委员会出具的场所合法使用证明作为公司住所登记要件。截至目前,已有1187户市场主体受益。四是全面清理行政权力。州工商系统对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进行清理并绘制相应运行流程图。经清理,行政权力共776项,其中行政许可6项,行政处罚665项,行政强制23项,行政裁决1项,行政奖励1项,行政检查5项,行政监督26项,其他权力49项。目前,正在审核州工商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停止了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二、围绕优化服务,积极推行“三证合一”登记改革。一是推行“三证合一”。德令哈市和天竣县行政服务中心正在建设,海西州、都兰县、乌兰县、冷湖行委、茫崖行委行政服务中心预计年底投运,由工商局企业登记窗口承接“三证合一”工作;格尔木市和大柴旦行委行政服务中心已经投入运行,并设“企业登记窗口”承接“三证合一”工作。全州工商系统已全面实现业务网络连接,全面实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实施对象包括各类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已核发“一照一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444户。二是优化窗口服务。在企业登记窗口率先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及限时办结制。对前来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的群众实行首问负责制。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等形式一次性告知注册登记所需材料、流程及内容,降低群众注册登记成本。严格实行企业名称核准当场受理,一个工作日办结;企业设立和变更从受理之日起,3至5个工作日办结的限时办结制。
三、围绕宽进严管,扎实推进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一是改“行为监管”为“信用监管”。目前,通过外网可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查询到海西州的企业信息、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抽查检查公示等信息。信用公示有利于形成激浊扬清的激励机制,使违法市场主体“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促进从“市场主体行为监管”向“市场信用监管”的治理方式转型。2014年度企业应年报公示户数5012户,已年报公示户数4369户,年报公示率87.17%,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年报公示户数1201户,已年报公示户数919户,年报公示率76.52%。二是改“巡查”为“抽查”。随着年检改年报工作的开展,对经营主体年度强制事前检查变成了事后监督。2015年,开展三次企业信息抽查工作,共抽查企业209户。依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重点对企业公示信息、即时信息等信息是否依法应公示而未公示或已公示的信息是否存在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情形进行检查。在第三批抽查中,全州共有25户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予以公示。根据安排,海西州工商系统将于2015年11月2日至11月28日开展中介服务机构年报信息定向抽查,共抽查2户,重点抽查2013年度和2014年度年报信息以及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即时信息公示内容。
(州工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