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五年形成格局的发展目标
自2009年12月以来,海西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要求,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促进科学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着力点,从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入手,走出了具有海西特色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实现了五年形成格局的发展目标。
一、城乡规划一体化编制,示范区建设高实现起点推进。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以统筹城乡资源、优化发展空间、实现一体发展为目标,把城乡作为整体进行一体规划,优化城乡功能布局,编制了《海西州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发展规划》,配套编制了7个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24项专项规划。同时,积极顺应城乡经济社会不断融合趋势,进一步修编完善了中心城市、县城所在地和中心城镇的总体规划,做到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规划的城乡全覆盖。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实现了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产业发展一体化布局,城乡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坚持园区、城镇建设与农牧区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面向工业园区的交通运输和商贸服务业、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业、提升城镇品位的现代服务业、方便城乡居民生活的传统服务业,有效促进了工业、农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时,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藏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机遇,以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牧业,大力发展枸杞、福牛、无公害果蔬等柴达木特色农牧业,不断延伸农畜产品产业链,促进了特色农牧业、效益农牧业和设施农牧业快速发展。城乡经济的融合共促,激发了城乡统筹发展内生动力,拓展了农牧区产业发展空间,转变了农牧业发展方式,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五年来,一产年均增速达到20%,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由2.8%提高到5%,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1︰1缩小为2.5︰1。
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农牧区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大藏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藏区项目,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牧区倾斜、城镇公共设施向农牧区延伸,2010年以来全州共争取和实施各类藏区专项项目275个,落实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5亿元,重点实施了一批事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交通、电力、水利、通讯、市政设施、基层政权、游牧民定居、保障性住房等项目,从根本上改变了农牧区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失衡的局面。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全州建成区面积达到86.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71.3%。新改建乡村公路 6767公里 ,35个乡镇、305个行政村间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实施人畜饮水等水利工程417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采取城中村改造模式建设了11个农牧民集中居住小区,采取易地搬迁模式建设了6个新村,通过村庄综合整治模式打造了111个特色村,依托精品城镇建设打造了23个农牧民聚居点。
四、社会保障一体化构建,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本着“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推进优势社会资源向农牧区延伸,积极构建城乡平等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险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持续提高。不断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率先建成州、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覆盖70%的乡镇、社区和村。不断提高城乡社会救助水平,累计救助18.65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金3919.31万元,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经济负担。不断提升养老医疗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9%、99.8%。大力实施扶贫工程,全州5万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五、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按照“城乡均等、功能完善”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向农牧区的倾斜力度,实行城乡社会事业统筹规划、一体发展,推动城镇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牧区,逐步建立起了均衡配套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创新,州、县(市、行委)两级财政先后向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达到9.62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教育12年免费,组建了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基本完成藏区农村义务教育双语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乡村40分钟卫生服务圈”初步形成,城乡人民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提高。文化体育事业全面进步,乡镇文化站、农(牧)家书屋、村级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藏传佛教寺庙书屋实现全覆盖,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