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昆仑文化奖”精英榜
——访第二届“大昆仑文化奖·小说杰出成就奖”获得者张承志
青海新闻网讯金秋九月,秋高气爽,硕果累累。金色的德令哈迎来了“第二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来自两岸四地及世界多位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这一盛况。
记者有幸采访到了第二届“大昆仑文化奖·小说杰出成就奖”获得者张承志先生。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穆斯林作家、学者。同时也是“红卫兵”这个名称的创始人。1948年生于北京,1967年从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插队,在草原上生活了四年,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1981年毕业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精通英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并熟练掌握蒙、满、哈萨克三种少数民族语言。他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早年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充满诗意,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理想主义气息。后来的作品转向宗教题材,引起过不少争议。80年代以小说创作为主,90年代至今以散文为主。代表作有《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等。已出版各类著作30余种。
张老师告诉记者:“文化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只要不去破坏,就会传播并继承下去。昆仑文化的产生、流传过程和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同步的,距今已有360万年的历史。昆仑神话记载着人类从诞生到发展的重要历程,内涵丰富广博、精神博大精深。开放交流除了经贸往来,更重要的是各国文化交流,昆仑文化则是各国交流的金钥匙。这也确立了昆仑文化在中国文化格局乃至世界文化中格局的重要地位”。
据了解,张老师的第一部作品是1978年用蒙文写的诗——《做人们之子》。张老师说当年在内蒙古插队的时候和牧民们一起生活了整整四年,所以与蒙古族人的感情很深。这次来到柴达木最大的兴趣就是跟参会的所有蒙古族人打招呼,用蒙语聊一会儿天,这种情景让他感到无比的温暖。记者也用蒙语问候老师,还聊了几句。
张承志以自己的写作和他丰富的精神实践与文化实践建立了一个强大、辽阔而具有深切情怀的的独特世界。他的写作,深深扎根于自己的精神、命运与道路,更是心系和注目于他的“无穷的远方”与“无穷的人们”,不断地刷新我们的视野,为我们的文学在精神、美学和文体上开拓出新的境界。他以民众为后援,以人类为关切,以人道为正义,以信仰为旗帜,探询历史,介入现实,反抗不义,伸张着他所坚信的价值。他身上有着非同寻常的男人的强悍和浪漫,为了探索,为了不屈服,他像河流一样,不媚俗,孤独又宽阔,而且还是个大漠和草原的男人。
相关新闻
用画笔传递感动
——访第二届“大昆仑文化奖·艺术杰出成就奖”获得者袁武
袁武,男,汉族,1959年9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大雪》曾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铜奖。作品《没有风的春天》曾获全国第八届美展奖牌。作品《天籁》曾在首届枫叶杯国际水墨画大赛中获金奖。作品《九八纪事》获全国第九届美展银奖。作品《抗联组画——生存》获全国第十届美展金奖。曾出版《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袁武卷》《当代画史名家经典作品集——袁武卷》《当代国画大家作品研究·袁武·沉雄浑厚》《大家讲堂·袁武人物卷》。画家袁武自2009年创作出西藏题材的作品《走过沱沱河》后,历经四年又创作出一组西藏题材的作品《大昭寺的清晨》系列。
9月14日,在第二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上,袁武被授予“大昆仑文化奖·艺术杰出成就奖”称号。午休时,记者找到了画家袁武,他非常热情的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到袁武对艺术的信仰时,“因为我是搞人物绘画的,所以我特别想画一些普通人、普通事情,我觉得这些人和这些现实中的行为事迹感动了我,那么我要把它画成画,也会去感动别人,通过绘画去传递他们及他们的事迹,但绝不会无病呻吟,绝不会花里胡哨的,太鲜艳,太肤浅。”袁武这样说。当记者问:“您在创作时,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绘画?或者您想通过您的作品表达的是什么?”袁武说:“我在画一些感动我的题材,比如说在画《大昭寺的清晨》之前,我对西藏的地域、西藏的同胞几乎不是很了解,但是因为去拉萨采风时,一下子介入了那种情景中,我就非常震撼,非常感动,然后就忘不掉,我就在对比,藏族同胞的这种信念和这种虔诚的精神,是我们很少的,我就想把它推出来,想告诉人们,人是有信念的、人是有信仰的,而且是这么虔诚的,其实就这么简单。想来想去,画西藏的题材作品有很多,大的场景,载歌载舞,我觉得其实重要的是心灵。他们全是普通人,所以最后我只画了头像和合十的双手。他们给我的这种震撼和感动牢牢的印在我的心里,摆脱不掉,所以特别想把它表现出来”。
谈论起这次大昆仑文化活动,袁武说:“以前对昆仑文化没有太多的了解,就像今天有人在演讲中提到的,小时候在课文中学到过一点,在我的记忆中感觉昆仑文化是很博大的。海西州这次在这么偏远的地方搞这么纯粹的文学活动,我们真的很惊讶、很感动;在其他地方有类似的活动,但是没有这么深入,没有这么单纯,包括选的获奖作者都很纯粹,同时活动举办的非常朴实,也不奢华、不铺张、不花哨,实实在在的是一场学术性很强的活动。我和妻子没来过青海,特别想来看看。青海有很多感动我们的地方,更感动我们的是这次活动,虽然跟大昆仑文化接触很近、很短,但还是觉得这边有很多东西值得挖掘、值得看,希望有机会能通过自己的画板将它们展现给大家。”
袁武的当代水墨艺术又指出人心的力量。他的《大昭寺的清晨》组画,既清澈纯净,更饱含沧桑,像一道高原精神风景,是袁武深思和技巧的完美组合。他的每幅肖像是一座信仰的雕塑,每幅长跪是一次灵魂的透视,超越不在别处,在自己心里。西藏的精神感动了袁武,而袁武的画卷感动了我们。不止于此,他的高原,不仅画了西藏,更画了一幅全新的“中国水墨传统”。袁武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再创造性的自我,抵达了中国文化传统现代转型之自觉。(作者:索南江措)
将昆仑文化推向世界
——访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演讲嘉宾吴投文
吴投文,诗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湘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湘潭市文学研究会副主席、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散文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等,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目前主持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沈从文美学思想研究》,2008年入选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著有文学点评《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出版诗集《土地的家谱》等。
吴投文教授作为本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嘉宾及主旨演讲者之一,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昆仑文化论坛在海西举行是最适合的,因为它和青海海西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以弘扬大昆仑文化作为锲机,可以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带来比较大的推动,同时,我们注意到目前是一个文化建设的时代,因为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文化若上不去的话,经济上升的态势也不会持久,所以大昆仑文化做为一个品牌打出去。另外,它还可以塑造海西德令哈的文化形象,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就对于大昆仑文化论坛今后工作的建议,吴教授说,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海西已主办两次,积累了的一定的经验,此次颁奖的层次很高,比如这次获奖的张承志和杨炼,是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作家,这可以提高大昆仑文化的品质。下一步,可以再扩大规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端文化论坛。这次既请来了国外学者,也请来了台湾的学者,这已完成非常重要的一步。大昆仑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文化,如果其他国家的一些学者也关注昆仑文化,那么这对昆仑文化建设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所以昆仑文化目前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走出去”。这个“走出去”并不仅仅是走出省外或世界华人社会,还可以走向全世界,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交流,互相提高。这是可行的,因为昆仑文化确实存在它的特质。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支根脉,自古以来,仅昆仑山就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也正因为传说对我们民族的精神历程做为一种参照,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追根溯源的话,在昆仑文化中可以找到某个源头,可以把这一点推向世界,让其他国家和民族更加认同我们中华文化,所以从文化融合的层面上来说,推动大昆仑文化建设是非常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当问及他对海西的印象时,吴教授对德令哈市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赞不绝口。“因为是湖南人,到西部的机会不是很多,虽然此前来过西宁,但西宁和德令哈实际上有很大差异。从西宁往德令哈行进的过程中发现完全不同于南方的新奇地形地貌。尤其到达德令哈,看这里有点像西方国家保存悠久历史的文化小镇,充满诗意,非常适合居住。在大城市生活是很压抑的,但来到德令哈,在这里看不到熙熙攘攘的人流,精神上有一种放松感,找到某种归宿感,所以这里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地方,我非常喜欢。”(作者:才格增 )
保持民间文化和书面文化并驾齐驱
——访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授敖其
敖其,内蒙古准噶尔旗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创始人之一,蒙古民俗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蒙古民俗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兼任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内蒙古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秘书长、国际蒙古民歌研究会副主席。她主要获得的奖项有《蒙古民俗系列课程教学研究》获自治区教学成果研究一等奖;《蒙古民间文学导论》获自治区第二届哲社科研成果二等奖;《传统文化与人文修养》获自治区第二届哲社科研成果三等奖;《制度变迁与游牧文明》获自治区第一届哲社科研成果三等奖。
“海西是我向往已久的圣地,乘车来时看到沿途风景,既有山峦也有开阔的腹地,有草甸、草原还有戈壁,是最原生态的状况,也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会议。”作为第二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的嘉宾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大昆仑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包括作家的创作文化、民间文化和后期学者的研究都涵盖在这个大的题目之下。她形象地比喻到: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就像是车的两个轮子,必须保持并驾齐驱的状态。随着现代社会文字时代的发展,忽略了一些民间文化,这是不可取的。但这次会议把两种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对海西未来的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并且能够促进海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让人们对“文化自觉,自我文化”的认同和大文化背景有更多的了解。在讲到民族文化时,她以在此次会议上的获奖者张承志先生与她用蒙古语交流为例告诉记者,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不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是应该置身在民族根基的净土上进行研究,做出让人们认可的优秀作品。
她认为昆仑神话是多元的,和蒙古族、藏族还有早期的吐蕃民族文化等都息息相关,所以不能将多元文化的根脉丢弃。对于此次会议她提出了两点建议:为了更加深入的挖掘信息,应该根据专家学者们的专业和兴趣点进行分组,讨论并交流,这样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还应该突出主题,视野放得更大,在大的昆仑文化背景之下,重点讨论当地文化,并让当地的民间学者有更多的参与。她表示,在生态环境保护得越好的状态下,文化就有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在信息化、全球化、工业化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的责任和义务。(作者:浩尔娃)
下一篇:格尔木首批24个项目筑巢引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