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大柴旦地区驻村干部“四项措施”带领牧民群众脱贫致富

 柴旦镇马海村驻村干部入村工作期间,结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和加强“三基”建设工作要求,通过全面摸底掌握实情、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带头发展畜牧业、积极引进合作项目“四项措施”带领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为马海村提前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全面摸底掌握实情,努力寻找致富突破口。马海村地处大柴旦行委柴旦镇以西90公里,现有130户,521人,是新疆返青安置、青海省唯一的一个哈萨克族聚集村,拥有草场面积144万亩,主 要以传统畜牧业为主,人均收入低,贫困人口多。驻村干部到岗第一件事便是全面摸底调查,挨家挨户摸清实情,详细了解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村自然环境、村民生产生活状况等,从中寻找突破口,带领牧民群众脱贫致富。

 二、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发挥组织带动作用。驻村干部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针对基层组织党员干部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后备干部力量及个别干部工作懒散等问题。以抓班子、强支部、育骨干为工作核心,规范“三委”班子坐班制度,确定每周一为“两委”班子会议日,开展话题讨论、理论学习、民主决策等工作。确定每月28日为干部学习日,通过召开全体党员、村干部、寺院民管会成员集中学习会,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惠民政策等,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服务牧民村发展意识,引导、协助和鼓励村班子,在推动畜牧业生产、医疗养老事业、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后续管理等各项村务工作上进展顺利。

 三、带头发展畜牧业,模创新式实现牧民增收。鉴于草原退化严重,畜牧发展缓慢,传统畜牧业的放养模式面临严峻考验的基本情况,驻村干部在组织村干部学习时,将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纳入学习范围,让牧民群众了解农村合作发展模式。为尽早实现畜牧业舍饲圈养的新模式,驻村干部积极调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鼓励村干部、党员群众带头干,筹措资金、平整土地、修渠犁地、修建暖棚,种植苜蓿草,并积极争取到镇政府免费提供苜蓿种资金支持,调动了更多群众参与合作种植,最终实现马海村全村130户牧民均种植苜蓿草,新建暖棚12座,种植苜蓿1500亩,初步形成了舍饲圈养的规模。2014年马海村牲畜出栏数较往年高出20%,实现人均年收入12000元,同比增长12%。今年年初,驻村干部积极协调联系农商银行,用草原奖补资金作为抵押,为村民办理贷款,扩大种植面积。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拉近了驻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凝聚了人心。

 四、积极引进合作项目,努力开通牧民创收渠道。今年以来,通过驻村干部的努力,积极争取到生态管护和公益林项目在马海成功实施,为村54名闲散劳动力解决了工作,月收入增加1200元。在宣传中央、省1号文件的同时,大力宣传土地流转政策,马海村将集体荒漠化土地3700亩成功流转,租期15年,租金达400万元,年平均收入26万元,作为村集体的第一笔资金,将作为合作社项目和养殖项目的启动资金,发展生态养殖、特色养殖,并向肉类食品深加工、哈萨克族特色针织挂毯等方向努力,进一步扩大牧民增收渠道,向共同致富努力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