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省通过统筹安排年初预算、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投资补助、注入资本金等措施,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引导作用,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全力服务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
结合省本级预算安排,采取取消、合并、退出等措施,我省今年对省级预算安排的专项进行清理规范,省级财政安排的资金项目由以前年度的87项调整 为51项,解决专项资金安排碎片化问题,集中财力办大事。省级预算支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股权投资管理,根据工业企业、商贸流通服务业等领域按不同比例 安排,采取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产业发展。通过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体系,以阶段性参股方式,已向37户中小微企业注入资本金 1.07亿元。采取项目贷款贴息、业绩奖励、先建后补等方式,下达2015年旅游发展引导专项资金2.4亿,打造高端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我省积极创新社会事业发展资金投入方式,探索实施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以及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有序开展政 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养老、残疾人、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食品药品监督协管服务等工作。通过民办公助的方式,支持2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承接居家(社区)养老服 务,已累计服务5万人次;支持3家民办养老机构开展机构养老服务;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将部分农村敬老院交由社会力量运营。
我省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吸引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投资运营,提高服务质量和运 营效率。目前,初步筛选了21个拟按PPP模式实施项目,其中西宁市污泥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海东市乐都区污水处理厂2个PPP项目已签约。
全面落实财政支持金融发展政策措施,通过后补助、财政奖补、信贷风险补偿等措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 力度。今年投入2亿元,建立了财政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放大效应显现。向省信保集团再注资3亿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