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彬彬
每年年底,冬储都是钢铁市场绕不开的话题。不过,今年钢市冬储却迟迟未至。截至12月20日,除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少数几家钢铁企业发布了冬储政策外,多数钢铁企业冬储政策尚未出炉。而下游钢贸商目前仍持观望态度,冬储意愿不足。
卓创资讯钢铁行业分析师李晓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两年,钢铁整体冬储规模量较前几年明显减少。一方面,供给充足、搏差价难度持续增大,部分钢贸商冬储操作出现亏损,导致市场操作逐步趋于谨慎;另一方面,由于对建筑行业整体钢材需求不断下降的担忧,钢贸商冬储的意愿也存在减弱的预期。
冬储观望情绪浓厚
从终端需求来看,北方钢材市场存在淡旺季。一般而言,冬季工地需求萎缩,市场销售冷清,春节后工地开工,钢材需求快速增加,导致钢材需求出现了明显淡旺季。在这种背景下,钢厂为了保持生产连续性,并缓解自身的库存场地和现金流压力,便会对贸易商推出冬储政策,将厂内库存转移给贸易商。
对于钢贸商而言,冬储分为主动冬储和被动冬储。
“钢贸商主动冬储的动力来自搏差价。”有钢铁行业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即在需求淡季,钢贸商往往可以以较低价格买入钢材,待春节后旺季到来时,钢材需求增长,价格上涨,钢贸商不仅能及时满足其客户需求,也能在钢价上涨中分得一杯羹。
被动冬储则是钢贸商与钢厂签订经销协议,每月有固定的销售计划,因冬季、节假日下游需求停滞,形成了被动型冬储。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过去三周(11月24日至12月15日),建材社会库存分别增长了4.9万吨、4.1万吨和3万吨。“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幅度很小,从我们监测的情况来看,钢贸商观望情绪较浓,冬储积极性不高。”
钢谷网的调研显示,今年有47.37%的钢贸企业不愿冬储。即便有冬储意愿,仍有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今年冬储量将较去年减少。
“影响钢贸商冬储的因素包括钢厂的冬储政策、对未来行情的预期以及钢贸商自身的资金情况。”李晓娟认为,从目前公布的冬储政策来看,有的钢厂冬储收款单价按4000元/吨收取,这比钢贸商心理价位高出不少,导致钢贸商观望情绪较浓。同时,由于距2024年春节仍有较长时间,目前出台冬储政策的钢厂较少。预计2024年1月初,钢厂将大规模出台冬储政策,钢贸商预计会在2024年1月中上旬逐步开始大规模冬储操作。
瑞超兴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颖表示,公司以短平快的经营方式为主,不着急进行冬储,临近年底才会考虑是否冬储。从目前来看,价格至少降到3700元/吨以下才会考虑进行冬储。
压减建筑钢材产能
冬储,曾是钢铁市场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近年来却在持续淡化。
李晓娟表示,近年来,国内整体冬储规模量较前几年明显减少。2020年春节后建筑用钢材社会库存量高点达到两千多万吨。随着钢铁行业逐步进入下行周期,钢贸商冬储意愿有所下降,近几年春节后建筑用钢材库存高点多维持在1200万吨至1400万吨。
“最近几年,对于冬储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持续淡化。”某钢铁上市公司证券部人士表示,冬储主要是针对建筑用钢材,近年来公司产能结构持续优化,建筑用钢材相关品类产能占比较小,冬储已经不太提及了。
“由于地产市场用钢下滑,国内有多家原来以生产建筑用钢材为主的钢铁企业通过产能置换,压减了建筑用钢材产能,增加了板材产能,也从客观上淡化了冬储需求。”前述人士介绍说。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份,中国钢筋产量为1801.0万吨,同比下降8.8%;1月份至11月份累计产量为20973.8万吨,同比下降2.2%。11月份,中国中厚宽钢带产量为1581.9万吨,同比增长8.4%;1月份至11月份累计产量为18727.1万吨,同比增长12.9%。
王国清表示,除了调整产品结构外,增加出口、主动减产(短流程钢企使用较多)等方式也是钢企冬季进行库存调节的重要方式。此外,装配式建筑等新型施工方式也弱化了项目建设的季节性要求,进一步缩小了用钢需求的淡旺季差异。钢企对社会库存蓄水池的依赖逐步减弱,这也是冬储逐步淡化的重要因素。
“从钢贸商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钢铁产能充裕,几乎不存在拿不到货的现象。同时,信息和物流又非常畅通,通过囤货获取较大价差的机会越来越少。”前述钢铁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不能在价格上获得一定优势,或者对后市没有较好预期,预计冬储会愈发淡化。
江西卓信新材料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抓紧生产优质钢丝,满足市场需求。廖海金摄(中经视觉)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钢铁行业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运行总体基本平稳,但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运行回升基础尚需巩固。
今年8月份,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对研判行业形势、改善经营状况、促进平稳运行、明确发展方向发挥了积极作用。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表示,钢铁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调整重点将更多侧重于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行业企业要稳中求进,加快高质量发展,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构建发展新优势。
积极适应市场变化
今年前10个月,我国粗钢产量8.74亿吨,同比增长1.4%;粗钢表观消费量8.03亿吨,同比下降2.0%;出口钢材7473.2万吨,同比增长34.8%。
总的来看,我国钢铁供给强于需求,国内制造业用钢需求上升和钢材出口增长成为支撑钢产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建筑业用钢需求收缩成为消费量减少的主要因素。钢企成本重心实际下移幅度小于钢价降幅,行业整体利润同比下降。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月份至10月份,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利润总额719亿元,同比下降26.8%;平均利润率为1.33%,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
国家有关部门适时推出《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有力提振了行业发展信心。中钢协有关报告分析认为,随着国家抓实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实施、显现效果,有助于钢材需求逐步恢复。
今年6月6日,马钢新特钢工程项目(一期)投产,现已实现阶段性达产。该项目总投资92.69亿元,全部投产后,马钢特钢产能将突破400万吨。
12月9日,中天淮安公司钢帘线七厂首批成品下线。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项目产品主要用于子午线轮胎应用领域。
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盛荣生表示,中天钢铁积极进军下游深加工领域,精品钢帘线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额超200亿元。
上述企业的做法只是钢铁业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加快提质增效升级的一个缩影。
更好满足高端钢材需求。船舶、汽车、家电等制造业和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用钢品种数量持续增长。前三季度,电工钢板(带)产量同比增长14.3%,热轧薄板同比增长18.2%,冷轧窄钢带同比增长15.7%。从出口品种看,热轧板卷和中厚板增长较明显,镀层板出口保持平稳增长,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明显提高。
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目前,钢铁行业机器人应用密度达到54台(套)/万人,90%的钢铁企业建立了生产制造执行及能源管控系统,500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建立了管控衔接系统。钢铁企业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钢铁制造全流程的深度融合,形成包含智慧生产、质量管控、设备运维等多业务集成的平台管控架构,实现了生产效率提高、能效水平提升、质量稳定性提高、员工劳动强度降低。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钢铁业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领域。“钢铁业的任务是转型升级,绿色低碳是转型的方向,是覆盖全领域、贯穿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强调。
中国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是引领世界钢铁的环保工程。截至2023年10月31日,共有99家钢铁企业(包括一家球团企业)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检测。
生态环境部大气司项目处处长蔡俊表示,我国初步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钢铁生产体系,钢铁企业绿色化水平明显提升,摘掉了原来“傻大黑粗”的帽子,多家企业被评为环保绩效A级。一批钢铁企业实现了“工厂变公园”“厂区变景区”。
全流程能源效率提升是钢铁行业目前减碳的优先工作。钢铁行业“极致能效工程”于去年12月正式启动。钢铁行业共有58家培育企业、4.4亿吨产能正在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升级和装备投入,以能源结构、工艺结构和材料技术迭代推动产业链协同降碳转型发展。
钢铁业低碳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钢企已启动53项世界前沿低碳技术研发,部分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5月份,全球首例120万吨焦炉煤气零重整“氢冶金示范工程”项目一期在河钢张宣科技实现稳定生产,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同等规模的长流程生产相比,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80万吨,减排比例达70%。
“项目二期将通过发挥张家口风电及光伏制氢优势,实施60万吨绿氢氢冶金项目开发,从而实现全流程的低碳绿色钢铁制造。”河钢集团副总经理李毅仁表示,到“十四五”时期末,河钢集团将形成年产380万吨的清洁炼钢原料的氢冶金产能。
持续推动联合重组
当前,钢铁业减量发展是大势所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恰逢其时。“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导致我国钢铁行业对外采购原料无话语权、对内钢材市场竞争无序,已经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痛点’之一。”在范铁军看来,这种发展格局必须改变,否则无法真正实现钢铁强国。
《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中国宝武大力推进兼并重组成效显著。12月8日,宝钢股份发布公告称,宝钢股份拟以107.03亿元现金收购山钢集团持有的山钢日照48.6139%的股权。宝钢股份表示,本次交易既是中国宝武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实践,更是中国宝武、宝钢股份做强做优钢铁主业,实现优质钢铁基地强强联合的具体体现。
12月15日,新“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标志着南钢集团上市公司南钢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信集团。据了解,南钢在与中信集团旗下中信泰富特钢强强联合后,将形成3000万吨级的专业化特钢航母,实现特钢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前10家钢企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为42.8%。业界人士预计,市场加快优胜劣汰,钢企联合重组将提速,不仅全行业集中度会提升,区域市场以及细分领域市场的集中度也将逐步提升。 (经济日报记者 周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