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王娟
5月23日,据上海有色网消息,5月23日上午,青海某盐湖企业开始了新一轮碳酸锂竞拍,碳酸锂共计32吨,起拍价为29.5万元/吨,仅一人出价,最终以起拍价成交。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情形与5月11日蓝科锂业600吨碳酸锂拍卖会的高频出价轮次和远超当日碳酸锂均价的最终价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次拍卖并未反映供需面的明显变化。只有一人出价或是因为量比较少,加上大家目前观望态度比较重,对于碳酸锂的价格走势拿不准。”上海有色网方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该人士看来,当前碳酸锂市场整体供需格局并未有发生很大改观,仍维持过剩局面。“从供给端来看,我们统计的上游产量数据近几个月有所下滑,而在进口端有所增加,不过整体供应并无明显减量。从需求端来看,当前下游需求微增,导致整体供需格局没有很大改变。”
据多个三方数据平台显示,5月23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环比上一个交易日持平,均价在29万元/吨至30万元/吨的区间(不同平台报价略有差距)。
对于此轮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的上涨,市场人士一致认为,是因锂盐厂捂货不出,加上贸易商炒作,市场情绪一再高涨;且下游前期库存确实处于低位,由于刚需补库被迫接受高价锂盐,导致价格涨至高位。
从目前各环节的库存来看,锂盐厂从4月底到现在呈现去库状态,贸易商囤货增加,下游刚需补库导致库存天数略有增加,综合而言库存转移现象依旧存在。
据高工锂电5月份排产“追踪”调研显示,在锂电产业排产恢复上主要呈现两大规律,一是由新能源汽车市场下游车市需求率先传导,排产的恢复在锂电产业链中上游环节层层推进。二是排产恢复的力度与市场需求和库存水位密切相关,市场需求大、去库存力度强的锂电环节,其排产速度亦恢复更快。
5月23日晚间,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新能源车零售销量预计58.0万辆,环比增长10.5%,同比增长60.9%,渗透率33.5%,增幅平稳。
某盐湖提锂技术服务商表示,当前公司盐湖提锂业务项目进度快慢与碳酸锂市场行情有关,当碳酸锂市场需求再度回升,公司的相关业务也会加速。
而为应对周期波动,蓝晓科技则表示,将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强周期抓新增,弱周期磨技术,以技术进步促进降本增效,提高市占率和技术控制能力,为下一个周期回归做好准备。
何文英
从年初的50万元/吨到4月份不足18万元/吨,新能源车行业的关键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在短短几个月的去库存周期中跌幅超过60%。在5月初筑底回暖后,碳酸锂价格在近一周又实现了近20%的阶段大涨,重新站上30万元/吨关口。
在这轮锂价“过山车”行情中,新能源车产业链无不循“锂”而动。产业链上游高价收矿低价出清,下游正极厂家从价格暴跌驻足观望导致开工率不足,再到价格回升订单骤增重蹈抢料囤料覆辙……笔者认为,现在短期逐利逻辑主导下的无序扩张或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如何不被锂价扼住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命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协力互赢。
第一,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突破资源瓶颈。从新能源车长周期来看,锂矿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始终是短缺的,在行业内已具备规模化优势的龙头企业应及时掌握产业脉络,顺势向上游延伸,借助资本平台占据锂矿资源的卡位优势。
比如,赣锋锂业通过新余赣锋矿业获取上饶松树岗钽铌矿项目62%股权;完成马里Goulamina锂辉石项目的股权交割,获取马里锂业50%的股权;完成对Bacanora的要约收购,持有Bacanora公司及Sonora锂黏土项目100%股权;完成对Lithea公司100%股权收购,其旗下PPG锂盐湖项目将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锂资源储备。通过这一系列布局,赣锋锂业在全产业链上的布局进一步优化,受锂资源掣肘的难题自是迎刃而解。
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库存管理机制。除了市场主动去库存的影响外,资本的追涨杀跌在这轮碳酸锂的暴跌暴涨行情中亦起到了催化作用。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即便是龙头企业也是“初出茅庐”,更没有行业周期经验可供参考,因此摸清锂矿的生产周期,制定科学合理的库存管理机制,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十分必要。
永兴材料应对碳酸锂价格下跌的策略便值得借鉴。今年一季度碳酸锂价格出现回落时,永兴材料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应对市场变化积极消纳库存,公司一季度碳酸锂销量为6010吨,同比增长120.96%,以量抵价维持了业绩的平稳增长。
第三,除了企业从自身出发修炼内功外,还需相关部门尽快推出锂相关的期货品种,给新能源车产业链提供一个对冲风险的有效抓手。
比如,2022年12月份,工业硅期货在广州期货交易所一经上市,便成为上下游公司风险对冲的工具。上游工业硅厂商结合生产计划和自身成本,在盘面进行卖出保值,待生产销售成品时,再买入期货合约平仓。尽管工业硅价格大幅下跌,造成上游厂商在现货端的亏损,但期货保值盘盈利将现货亏损对冲,平滑价格波动对生产利润的影响,为企业稳定运营提供了安全保障。
此外,笔者也奉劝还未入局新能源车行业的资本应审慎“买票入圈”,特别是一些欲跨界布局的企业,切勿盲目跟风。没有深入扎实的产业基础和成熟稳定的技术团队,就没有长期在这场盛宴中分羹的资格。即便有企业先前靠“蛮力”入局,但此后进入拼积累、拼技术、拼韧性的阶段也恐难以为继,最终不免落得钱财、声望两者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