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降幅明显收窄;2023年元旦期间邮政快递业揽收包裹同比增长15.2%;1月3日全国高速公路货车通行量环比增长18.58%……近日发布的多项数据表明,随着保通保畅措施发力,交通运输行业相关运行指标持续好转,“主动脉”和“微循环”进一步畅通,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多个交通运输指标好转
1月4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2年12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46%;业务总量指数为46%,环比回落0.4个百分点,较上月2.4的降幅收窄2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45.2%,环比回落0.7个百分点,较上月2.6的降幅收窄1.9个百分点。
仓储方面,业务活动相对活跃。2022年12月,仓储业务量指数为50.6%,较上月上升8.1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设施利用率指数也有明显回升,较上月上升6.6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助理何辉表示,2022年12月,虽然物流业景气指数较上月仍有回落,但随着疫情后经济秩序有序回归正轨,物流行业将恢复至正常水平。
这从近日发布的一些数据可得到印证。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元旦假期全国邮政快递业共揽投快递包裹超过21.3亿件。其中,揽收快递包裹10.6亿件,同比去年元旦假期增长15.2%;投递快递包裹10.7亿件,同比去年元旦假期增长11.5%。
根据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监测汇总数据显示,1月3日,全国货运物流有序运行。其中,国家铁路货运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运输货物1071.4万吨;全国高速公路货车通行693.11万辆,环比增长18.58%;监测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330.2万吨,环比增长0.4%,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7.2万标箱,环比增长0.8%。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物流行业真正全面恢复还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研究员胡焓表示,2022年12月,物流从业人员指数下降明显,这是此前用户感知快递不快、发货较慢、派送不及时等问题的主要原因。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劳动力供给能力逐步恢复,通行效率和物流中转效率将有所好转,目前来看,农历新年之前主要处理过去一段时间的积压商品周转,经历一段去库存时期,全面恢复还需一段时间。
多措并举加力保通保畅
严禁擅自关停关闭交通物流基础设施;集中解决邮件快件积压问题,重点保障药品、防疫物资及民生物资配送服务;保障能源粮食等重点物资运输有序……近一个多月来,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连发数文,多举措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
1月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在交通运输部召开2023年春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导各地统筹做好2023年综合运输春运疫情防控和运输服务保障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平安健康便捷顺畅出行,确保交通物流畅通有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组长、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指出,要在畅通高效上狠下功夫,全力做好邮政快递末端服务保障,全力保障医药电煤等重点物资运输稳定有序。
国家邮政局也发文指出,要充分认识邮政快递网络畅通的极端重要性,认真部署打通行业运行堵点卡点和春节“不打烊”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政策的持续发力,整个行业复苏进程有望明显改善。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周健预计,2023年将呈现“前低后高、快速恢复”的态势,一季度总体处于再平衡过渡阶段,二季度起再平衡加速。
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构建
现代物流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抓手。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也是“十四五”时期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推动现代物流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给予指引。
具体的目标包括,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较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衔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完成1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基本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截至目前,我国国家物流枢纽已达95个,覆盖3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本构建起“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框架。同时,冷链物流基地也在加速补短板。在京津冀地区,库容300万立方米的保定冷库集群,生鲜农产品年周转量达到1100万吨,能够满足4亿多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江波透露,下一步将按照“成熟一个、落地一个”原则,分年度稳步推进已纳入规划的枢纽建设,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随着《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和《‘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加快实施,物流服务具有广阔市场,未来一段时间物流发展机遇大于挑战。”胡焓建议,进一步增强企业供给韧性、增强物流网络稳定性、打造高质量物流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李昱丞
见习记者 王镜茹
春节将至,京东、天猫、抖音、快手等平台纷纷进入“年货节”时间,陆续发布了“年货节”促销活动。记者了解到,各快递企业也纷纷承诺“春节不打烊”,以满足节日期间商家、消费者寄递需求。
快递企业
多举措储备人力运力
“每逢春节,收发快递都比较难,而且价格贵、时效性差。近几年快递企业宣布‘春节不打烊’,确实改善了消费者的服务体验,我们在春节期间寄快递也更方便了。”家住深圳市福田区某小区的杨女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2022年12月19日,国家邮政局印发《关于切实畅通邮政快递服务保障民生物资医疗物资寄递的通知》,提出要认真部署打通行业运行堵点卡点和春节“不打烊”工作;去年1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保障交通物流畅通,尽快解决有的地方物流“最后一公里”不畅问题。
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面对需求的快速增长,多家快递公司明确2023年“春节不打烊”,全力满足节日期间商家、消费者寄递需求。2022年12月14日,德邦快递率先宣布“春节不休”,为年货等物资顺畅流通提供快递服务;2023年1月2日,顺丰方面也宣布“春节不打烊”,并称该服务已连续开展16年;除顺丰外,京东物流也已连续超过10年推出“春节不打烊”活动。
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今年人力、运力等资源紧张情况,京东物流提前储备了丰富的航空、铁路与公路等运力资源,通过软硬件技术加持、延长核心场地运营时间等方式,保障商家与消费者在春节期间的寄递需求。”
快递行业“春节不打烊”活动已不是新鲜事,不过,与往年相比,今年快递从业人员返乡过年意愿较高。对此,快递企业积极推出相关措施,为即将到来的高峰期储备人力、运力。
以菜鸟为例,公司通过激励等方式提升人员留岗率,预估留守人员在“春节不打烊”期间单人额外获得补贴平均在2000元左右;京东物流方面,为了让春节留岗的一线员工踏实过年,将为员工提供高于国家法定标准的福利补贴,同时鼓励一线员工将子女接到工作地共度春节。
此外,物流行业专家杨达卿表示,从服务能力看,还有一些企业通过众包用工平台以及智能快递柜等,提升多元支撑能力。
服务质量是关键
智能配送成最大亮点
“春节不打烊”活动的本质在于坚持快递业服务民生的特质,同时提高消费者和商家对快递品牌的黏性。价格与服务质量则是各快递企业的核心竞争点。
在此背景下,不少快递企业选择与电商平台“牵手”,为商家提供专属保障权益和优质的物流履约服务。去年12月22日,菜鸟宣布淘宝天猫“春节不打烊”活动将覆盖全国300余城,与“三通一达”、顺丰等快递公司一同保障春节物流运营,并设立相应保障方案;抖音电商则与中通快递等四家物流合作伙伴签署协议,平台商家在“年货节”期间选择这四家快递公司发货,电子运单将被系统标记“专项保障”,打标包裹将获得优先揽派等服务,揽收时长预计缩短18.2%。
艾媒咨询CEO张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快递行业格局日趋稳定,对快递员管理能力更强、链路更加稳定、C端形象更佳的快递公司,品牌溢价带来的潜在提价空间或更大,有望迎来业务量的短期涌入。”
此外,部分快递公司也提高了对于末端派送的重视。以京东物流为例,公司在全国30个城市的700余台无人车同样“春节无休”,600台智能快递车、超100台室内配送机器人将和京东快递小哥组成“人车CP”,为消费者提供“最后一公里”和“最后100米”末端配送服务。
达达快送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平台联合了新石器等无人车企业,服务七鲜超市、山姆超市等商超,依托无人配送载重量高、稳定性强、安全性高等特点,在业务高峰期充分发挥无人配送补充运力的作用。
在张毅看来,目前各行业对于末端派送日益重视,政策端持续加码保通保畅,未来对供应链安全的重视有望进一步提升;快递公司近年来不断布局无人车、无人机等智能配送领域,末端派送存优化空间,未来发展前景广阔。